禅理小故事?禅悟小故事

访客2023-12-09 17:16:5259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禅理小故事的一些知识点,和禅悟小故事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禅的经典故事有哪些

其实有很多的经典禅语故事里面蕴含着无穷的大智慧,我们倘若能从中有所收获,必定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成长机会。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禅的经典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

更多经典故事相关内容推荐↓↓↓

★关于价值的经典故事★

★古代儿童经典故事★

★三国演义的经典故事★

★改变人生的经典故事★

★史记中的经典故事★

禅的经典故事1

一人请教禅师,说有人在背地里捅他刀子,该怎么办?

禅师拿起一把斧子,走出室外。禅师对那人说,现在他把斧子扔向天空,会怎么样呢?

当扔出去的斧子“咣”的一声掉到地上时,禅师问:“你听到天空喊疼的声音了吗?”

“斧子又没有伤及到天空,天空怎么会喊疼呢?”那人说。

“斧子为什么伤及不到天空呢?”禅师问。

“天空是那么高远,那么辽阔,斧子扔得再高,也触及不到天空的皮毛啊!”那人感叹道。

“是啊,天空高远、辽阔,那是天空的心胸大。如果一个人有天空般宽阔的心胸,别人就是再向他放暗箭、捅刀子,也无法伤及到他的心灵啊。”

那人低头看了一眼那把掉在地上暗淡无光的斧子,又抬头望了望高远蔚蓝的天空,心里不由开朗了。

禅的经典故事2

烈日炎炎的午后,一个小沙弥耐不住酷暑和烦闷,偷偷跑出念经的禅房,躲到一棵大树的阴凉里酣睡,被师父叫醒了。他迷迷怔怔地爬起来,睡眼惺忪地看着师父,吞吞吐吐地说:“这……这里,树影斑驳,凉风习习,多……多么好的地方和……和光景啊!”

“我看着不好,”师父不愠不火地说,“这种地方和光景太可怕了!”

“有什么可……可怕的?”小沙弥讷讷地问。

“太可怕了,”师父语气森森地说,“我分明看到了斑斓的虎皮!”

“虎……虎皮?”小沙弥紧张起来,憷憷地问师父,“哪有虎皮?”

“你仔细瞧瞧,”师父指着斑驳的树影,绘声绘色地说,“这光景不像虎皮吗?时光就是斑斓的猛虎啊!”

回禅房的路上,师父又语重心长地对小沙弥说:“夏热冬冷,春困秋乏,就好比猛虎的四只利爪,每时每刻都在剥夺着人们的意志和恒心,稍不留神就会葬身‘虎腹’啊!”小沙弥终于翻然醒悟。

禅的经典故事3

有位花匠,他家院子里的一棵葡萄树今年结了不少葡萄,那花匠很高兴,便摘了一些准备送给别人品尝,让他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这份心情。

花匠把葡萄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一边吃一边说:“好吃,好吃,多少钱一斤?”花匠说不要钱,但是商人不愿意,坚持把钱付给了他。

花匠又把葡萄送给了一个当干部的,他接过葡萄后沉吟了良久,问:“你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吗?”花匠再三表明没有什么事,只是想让他尝尝而已。

花匠又把葡萄送给了一位少妇,她有点意外,而她的丈夫在一旁一脸的警惕,看样子,他极不欢迎花匠的作为。

花匠又把葡萄送给了一个过路的老人,他吃了一棵后,摸了摸白胡子说了声“不错”,就头也不回地走了。那花匠很高兴,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真正能和他一起分享快乐心情的人,一个用温柔优雅的态度生活的人。

佛说,你看世界是什么,你便是什么。觉得社会乱了,是因为自己的内心乱了。一味地感慨人情淡薄只是因为自己变得“薄情寡义”了,待人处事多一份温暖,多一份感恩。即使世界变得混沌,也要生活的自在,重要的是每天面对生活的态度,以温柔优雅的态度生活。懂得生活是一种品位,懂得享受生活更是一种境界。为拥有的而开心,不过多奢望自己没有的。很多时候,面对一个伤害过自己的人,便会被仇恨所蒙蔽,心中充斥的只有报复,但是报复对方的同时,何尝不是在伤害自己呢?仇恨与嫉妒是两种强烈的情绪,会给人带来不好的心情,每当我们身陷其中,就会变得无比沮丧。以温柔优雅的态度生活,少一些功利,少一些私心,做一个有品位的、优雅的人。

禅的经典故事4

一个夏日的傍晚,无德禅师与众弟子巡山后,于大殿前的丹墀广场安坐小参。清风徐来,蛙鸣虫叫,众人享受着寺院周遭自然的山峦景色,好不惬意。

这时候,一位学僧忽然问道:“老师,寺院边山上的竹子好美啊!不知道是谁家的?”

无德禅师反问:“为何有此问题?”

学僧回答:“前天我看到有人正在砍伐竹子,我不确定是不是寺院的,因此不敢上前去制止。所以我想请问老师,这竹子究竟是属于我们常住的吗?”

无德禅师淡淡地说:“我不能回答你这个问题。”

一众讶异不解,这么小的问题,老师为什么不肯回答呢?

过了一会儿,无德禅师终于开口:“你不可以连这样小的问题都问老师。老师老了,无法一一知道常住财产及寺务,你应该去问关心常住的弟子,最好问自己。你有关心常住吗?”

世间无论任何事情,都需要大众来关心。在一个寺院团体里,谁能担当领导人的角色,就看他平常有没有关心大众和寺务。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要事事关心,才能成为全部的学习。假如把公众的事情置若罔闻,平常凡事都不去关怀、留意,纵然有重要的任务、要提升,也轮不到你啊!

禅的经典故事5

唐朝时,有一位懒瓒禅师隐居在湖南南岳的一个山洞中,曾写了一首诗,表达他的心境: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这首诗意,已说明他的洒脱生活。后来,这首诗传到唐德宗的耳中,德宗很想见见这位禅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于是就派大臣去迎请禅师。大臣拿着圣旨寻找到岩洞,瞧见禅师正在洞中举炊,大臣便在洞口大声呼叫道:“圣旨到,赶快下跪接旨!”洞里的懒瓒禅师却装聋作哑,毫不理睬。

大臣探头一瞧,只见禅师以牛粪生火,炉上烧的是地瓜,火烟弥漫,熏得禅师涕泗纵横。大臣看得忍不住叫道:“喂!禅师,你的鼻涕流下来了,为何不擦一擦呢?”

懒瓒禅师头也不回地答道:“我才没有闲空为俗人擦拭鼻涕呢!”

懒瓒禅师说着,随即夹起炙热的地瓜就往嘴里送,并连声赞道:“好吃!好吃!”

大臣见状,惊奇得目瞪口呆,因为懒瓒禅师吃的是一块块的石头!懒瓒禅师吃时,顺手捡了两块递给大臣,并说道:“请趁热吃吧!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贫富贵贱、生熟软硬,心田识海中不要把他们分在两边。”

大臣见禅师这些奇异举动,和说这些难懂的佛法,不敢回答,只好赶回朝廷,据实报告皇上。德宗听了,十分感叹地说道:“国有如此禅师,真是大家之福!”

在出家人中,有人间比丘,也有独居比丘。人间比丘弘法利生,服务社会;独居比丘深山岩穴,清净修道。有些人间比丘是人在红尘,心在山林;有些独居比丘人在道场,心在世俗。像懒瓒禅师,遇到皇帝的宠召,视如阎王的召魂;宝物的赏赐,看作拖累负担,实在已是一个超越人间的圣僧了。

禅的经典故事有哪些相关文章:

★禅的故事汇集5篇

★禅宗的经典故事

★关于禅的小故事

★有禅理的小故事大全精选

★禅话小故事精选

★佛教禅理经典小故事

★经典禅理故事

★禅理小故事

★19个佛教经典故事全文有哪些

★佛教小故事大哲理

var_hmt=_hmt||[];(function(){varhm=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hm.src="https://hm.baidu.com/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vars=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s);})();

急: 禅的故事及感悟

读懂禅的故事,感悟人生平常心

将禅的启示用平常心解读一番,有了平常心,就有了一份可贵的平静、一份淡定的心态。

从前有座山,

山里有座庙,

庙里两个和尚讲故事……

弟子问慧海禅师:“师父,您到底有何与众不同之处,活得如此潇洒自在?”

慧海回答道:“就是困了睡觉,饿了吃饭;吃得心安,睡得放松。”

弟子大吃一惊道:“这似乎没什么与众不同,每个人都这样的呀。”

慧海笑着说:“并不是这样。我吃饭的时候就是吃饭,睡觉的时候就是睡觉,什么也不多想,所以吃得舒坦,睡得安心。而世间芸芸众生,吃饭的时候多为琐事烦恼,睡觉的时候又寻思着算计别人,怎么能活得轻松自在呢?”

弟子听完之后感悟道:“如此看来,平常的生活守住一份平常心,就是真正的禅。”

禅非深不可测的玄机,只是普通人的平常心态而已,就是吃饭好好吃,睡觉好好睡,做事认真做,为人不计较。

人生总有苦乐两面。太苦了,要常唤起内心的快乐;太乐了,要常想人生苦的一面。将禅的启示用平常心解读一番,有了平常心,就有了一份可贵的平静、一份淡定的心态。

佛道:禅的故事

1.庄周梦蝶

小和尚向禅师请教快乐之事,禅师对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天黄昏,庄周一个人来到城外的草地上,他很久都没有这样放松了,他一直被迫在痛苦中生活,因为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他。他必须强迫自己摒除杂念,因为只有那样他才能不去想别的事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生活状态中。

他仰天躺在草地上,闻着青草和泥土的芳香,尽情地享受着,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变成了一只蝴蝶,身上色彩斑斓,在花丛中快乐地飞舞。上有蓝天白云,下有金色的土地,还有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柳絮,花儿争奇斗艳,湖水荡漾着阵阵涟漪……他沉浸在这种美妙的梦境中,完全忘记了自己。

突然,他醒了过来,完全不能区分现实和梦境。当他认识到这只是一个梦的时候,他说:“庄周还是庄周,蝴蝶还是蝴蝶。”

很长时间以后,他终于幡然醒悟:原来那舞动着绚丽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蝶儿就是他自己。然而现在他还是原来的庄周,和原来没有任何的变化,只不过现在,他的心态和原来不一样了。但就是享受那片刻的梦境,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禅师说:“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了庄周的心。这样的小事也能让他快乐,还有什么事能让他忧愁呢?”小和尚听完禅师的话,终于明白了快乐的道理。

生活禅理1人生处处有快乐

2.禅师送饼子

龙潭崇信禅师未出家前在道悟禅师的寺旁摆了一个摊,靠卖饼子为生,生活十分贫困,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天黑了就在别人的屋檐下睡觉。

道悟禅师见他生活如此艰苦,就把寺中的一间小屋让出来给他住,崇信为了感谢道悟禅师,每天送给道悟禅师10个饼子。每当崇信送饼子给道悟禅师的时候,道悟禅师总是非常高兴地收下了,等崇信回去了,道悟禅师就叫人从10个饼子中取出一个还给崇信。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两天时间。

两年后,崇信终于忍耐不住了,他问道悟禅师:“我既然送你饼子,你为什么要每天还我一个呢?你这样做是因为看不起我吗?”

道悟禅师听了他的话,向他解释道:“你能每天送我10个,我为什么不能每天换你一个呢?”

崇信辩道:“我既然能每天送你10个,难道还在乎你还给我的这一个吗?”

道悟禅师哈哈大笑说:“我不嫌你的10个多,难道你嫌我的一个少吗?”

这几句话让崇信顿有所悟,从此以后他决定出家,不在沉迷在世俗的笼罩之下了,他要去寻找真正的禅理,来诠释生命的真正意义。

道悟禅师说道:“一生十,十生百,百生千万,万物皆从一而生。”

崇信应道:“一生万物,万物皆一!”

生活禅理2万物皆从一而生

3.求子杀子

有一位中年妇女,曾经养育了一个儿子,还想再生一子,苦于不知求子的方法。她问其他的女人:“谁有本领使我能再生养一个儿子?”

女人中有一位老夫人,回答她说:“我可以使你心想事成,再生一个儿子。但是,你必须去行祀天之礼。”

她见有希望,忙不迭地又问老妇人,“祀天只礼一定要行的,但以何物来做祀品呢?”

老妇人不紧不慢地告诉她:“把你儿子杀死,取其血以祀天,肯定可以再生几个儿子。”

这位中年妇女信以为真,求子心切,准备杀死她的儿子来祀天。一位禅师知晓此事,忍不住嘲笑地说:“世界上也真还有这样的愚人,傻到这种地步,为了求生一子,为了一个未出生的儿子,而去杀死身旁活着的儿子。”

愚蠢的人就是这样,为了转瞬即逝的快乐,竟然作茧自缚,自投火坑。他们正在做着形形色色损理害己的事情。却又痴心地以为这是去往净土西天的途径。

生活禅理3不要为了转瞬即逝的快乐而作茧自缚

4.佛就是自我

有一次,一位学僧问惟宽禅师:“狗有佛性吗?”

惟宽禅师答道:“狗是有佛性的。”

“马有佛性吗?”

“马是有佛性的。”

“为什么这些动物都有佛性呢?”

“因为它们都是众生,众生均有佛性。”

“既然这样,那么你有佛性吗?”

“我没有佛性。”

“那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你没有?”,

“因为我不是你所说的众生。”

“你不是众生,是佛吗?”

“我不是佛。”

“那你究竟是什么?”

“我不是一个‘什么’!”

“佛性到底是什么?是我们能看,或是能想到,或是能感觉到的吗?”

“什么也不能,只能悟到。”

惟宽禅师反过来问学僧:“荒天没有水,瘠田没有肥,能耕吗?”

学僧答道:“不能。”

“往荒田里注水,往瘠田上施肥,就一定能种出粮食吗?”

“恐怕不能吧!”

“香里有没有佛?油里有没有佛?”

“没有。”

“买香油,买油烧能烧出佛吗?”

“当然不能!佛到底是什么?”

惟宽禅师最后说:“真正的佛,是一种澄静的智慧,一种明亮的作为,不是烧香磕头就能得到的。事事妙圆,处处空寂,无争执,无欲望,一切都可以放下或者牺牲。这就是真佛!自我就是佛,佛就是自我。”

生活禅理4肯定自我就是真我

5.敬钟如佛

有一天,奕尚禅师从禅房中出来就听到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立刻被那种与众不同的钟声吸引了,他仔细聆听,神态极其专注。钟声停了以后,他向侍者询问道:“今天早上敲钟的人是谁?”

侍者回答道:“他是新来的,才来了没几天。”

奕尚禅师说:“你去把他找来,我有话要问他。”那个新来的和尚来了,奕尚禅师问道:“今天早上你敲钟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他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只是为了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

奕尚禅师道:“我看不是这样的,敲钟的时候你一定是想着什么,否则,你不会敲出这样的钟声的。我仔细听过了,今天的钟声格外高贵响亮,只有真心向佛的人才能敲出这样的声音。”

小和尚想了想然后说到:“我没有刻意要想着什么,在我还没有出家以前,我的老师告诉我说:‘做什么事都要用心,打钟的时候想到的只能是钟,因为钟即是佛,只有虔诚、斋戒、敬钟如佛,才配去敲钟。’”

奕尚禅师面露喜色,提醒他道:“敲钟是这样的,做任何事也要这样。要保持今天早上敲钟的禅心,以后你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这位小和尚从此事事恭谨,无论做任何事都牢记禅师的教诲,保持敲钟的禅心,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就是后来的悟由禅师。

生活禅理5凡事用心定可成功

6.佛祖与侍者

有个人为南阳慧忠国师做了30年的侍者,慧忠国师看他一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所以想要对他有所报答,帮助他早日开悟。

有一天,慧忠国师像往常一样喊道:“侍者!”

侍者听到国师叫他,以为慧忠国师有什么事要他帮忙,于是立刻回答道:“国师!要我做什么事吗?”

国师听到他这样的回答感到无可奈何,说道:“没什么事要你做的!”

过了一会,国师有喊道:“侍者!”

侍者又是和第一次一样的回答。

慧忠国师又回答他道:“没什么事要你做!”

这样反复了几次以后,国师喊道:“佛祖!佛祖!”

侍者听到慧忠国师这样喊,感到非常不解,于是问道:“国师!您在叫谁呀?”

国师看他愚笨,万般无奈地启示他道:“我叫的就是你呀!”

侍者仍然不明白地说道:“国师,我不是佛祖,而是你的侍者呀!你糊涂了吗?”

慧忠国师看到他如此不可教化,便说道:“不是我不想提拔你,实在你太辜负我了呀!”

侍者回答道:“国师!不管到什么时候,我永远都不会辜负你,我永远是你最忠实的侍者,任何时间都不会改变!”

慧忠的眼光暗了下去。有的人为什么只会应声,被动?进退都跟着别人走,就不会想到自己的存在!难道他不能感觉自己的心魂,接触自己的真正的生命吗?

慧忠国师道:“还说不辜负我,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我的良苦用心你完全不明白。你只承认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认自己是佛祖,佛祖与众生其实并没有区别。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因为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实在是太遗憾了!”

生活禅理6失败是因为自己轻视自己

7.磨砖与静坐

马祖是怀让禅师的弟子,他在般若寺修行的时候,整天盘腿静坐,冥思苦想,希望有一天能修成正果。有一次,怀让禅师路过禅房,看见马祖坐在那里神情专注,便向弟子问道:“你这样是在做什么?”

马祖马上起身答道:“我在修行,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听他这样说,就顺上从地上捡起一块砖,然后在一块平滑的上头上磨了起来,神情是那么的专注和坚毅,和马祖的神情是一样的,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感觉。

马祖非常疑惑地问道:“禅师,你在做什么呀?”

怀让禅师答道:“我在磨砖呀,难道你看不见我在做什么吗?”

马祖又问:“磨砖有什么用呢?”

怀让禅师说:“我在磨砖,我想把它磨成镜子。”

马祖说:“砖本身是没有光的,就算磨得再平,它也不会成为镜子的,你就不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了。”

怀让禅师就说:“砖不能磨成镜子,静坐又怎么能够成佛呢?”

马祖惭愧地问道:“弟子愚笨,请师傅指点,怎么才能成佛呢?”

怀让答道:“有一个人在赶车,可是那个车子就是不走,于是他就拿起鞭子拼命地打车,马儿在那里低着头吃草,车子还是不动。你说是应该打车,还是应该打马儿呢?”

马祖终于醒悟了:“坐禅只是成佛的一种手段,若想真正地成佛,只坐禅是没有用的,而是要从心里面感悟。”

生活禅理7不追求形式要真正理解

8.寻找钻石

有一个叫哈费特的人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一个老僧告诉他说:“如果你能够找到第一块钻石,你将得到整个钻石矿!钻石就在淌着白沙的河里。”

第二天早上醒来,他的脑子里都是钻石的影子。

于是,哈费特把他所有的家产全部换成了钱,然后就走上了寻找钻石的路。他风餐露宿,在外面找了很多年,当一切希望都泯灭的时候,他自杀了。

买下哈费特房子的那个人,有一次在后院的河水中洗衣服。太阳照过来,河里的沙子突然变成了白色的,河沙中有什么东西在闪闪发光,他挖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天然的钻石。于是他就拿来铁锹和筛子,把河水中的沙子全部挖了出来,用筛子筛过以后,各种大大小小的钻石纷纷呈现在他的面前,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那个人想:“哈费特辛辛苦苦地去寻找钻石,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他哪里想得到,其实钻石就在他家的后院里!”

后来那个人把其中的几个大的钻石献给了维多利亚女王,女王封他作了大官,从此他过上了丰裕的生活。

生活中处处都有宝藏,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发现它。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认为好的东西总在别人手中,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旦失去了就后悔莫及了。

生活禅理8钻石就在你家后院

9.盲人的灯笼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增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

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来你是为了别人!”

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过?”

僧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我了。”

僧人顿悟,感到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身边啊!”

生活禅理9点灯照亮别人更照亮自己

10.禅师与强盗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住在大山里的禅师,他们讨论关于美德的问题。这时候,一个强盗也找到了禅师,他跪在禅师面前说:“禅师,我的罪过太大了,很多年来我一直寝食难安,难以摆脱心魔的困扰,所以我才来找你,请你为我澄清心灵。”

禅师对他说:“你找我可能找错人了,我的罪孽可能比你的更深重。”

强盗说:“我做过很多坏事。”

禅师说:“我曾经做的坏事肯定比你还要多。”

强盗又说:“我杀过很多人,闭上眼睛我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禅师回答说:“我也杀过很多人,我不用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强盗说:“我做的一些事简直没有人性。”

禅师回答:“我都不敢想那些以前我做的那些没有人性的事。”

强盗听禅师这么说,就用一种鄙夷的眼神看了看禅师,说:“既然你是这么一个人,为什么还在这里自称为禅师,还在这里骗人做什么!”于是他起身轻松地下山去了。

年轻人在旁边一直没有说话,等到那个强盗离去以后,满脸疑惑地向禅师问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说,我很了解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生中从未杀生。你为什么要把自己说成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呢?难道你没有从那个强盗的眼中看到他已经对你失去信任了吗?”

禅师说到:“他的确已经不信任我了,但是你难道没有从他的眼睛中看到他如释重负的感觉吗?还有什么比这样更能让他弃恶从善呢?”

年轻人激动地说:“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美德!”

远处传来那个强盗欢乐的叫喊声:“我以后再也不做坏人了!”这个声音响彻了山谷。

生活禅理10让别人因自己而感到快乐

11.克契的谦让

克契到佛光禅师那里学禅也有好一段时间了,由于个性客气,遇事总会想办法自己打理,尽可能不麻烦别人,就连修行,也是一个人闷着头默默地进行。

一天,佛光禅师问他说:“你来我这儿也有12个年头了,有没有什么问题?要不要坐下来聊聊?”

克契连忙回答:“禅师您已经很忙了,学僧怎好随便打扰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眼,又是三个秋冬。

这天,佛光禅师在路上碰到克契,又有意点他,主动问道:“克契啊!你在参禅修道上可有遇到些什么问题吗?有的话就要开口问。”

克契答道:“禅师您那么忙,学僧不好耽误您的时间!”

一年后,克契经过佛光禅师禅房外,禅师再对克契语道:“克契你过来,今天我有空,不妨进禅室来谈谈禅道。”

克契禅僧赶忙合掌作礼,不好意思地说:“禅师很忙,我怎能随便浪费您的时间?”佛光禅师知道克契过分谦虚,这样的话,再怎样参禅,也是无法开悟的,得采取更直接的态度不可了,所以当佛光禅师再次遇到克契的时候,便明白地对克契说:“学道坐禅,要不断参究,你为何老是不来问我呢?”

只见克契仍然应道:“老禅师,您忙!学僧实在是不敢打扰!”

这时,佛光禅师大声喝道:“忙!忙!我究竟是为谁在忙呢?除了别人,我也可以为你忙呀!”佛光禅师这一句“我也可以为你忙”的话,顿时打入了克契的心中。

谦逊固然是种美德,然而过度执著于谦逊,却可能使你错失了开悟的契机。

闭门苦思数年,也许不如与禅师的一席对谈,能使你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看来进退取舍的智能与节度,也是生活与修行的重要功课了。

生活禅理11过度谦逊会失去机会

12.丹霞禅师

丹霞禅师未出家时曾一度追求功名。有一天,有人对他说:“做官还不如做佛。”于是他就来到了马祖那里,请求他收留。

可是马祖禅师不肯收留他,对他说:“每个人都有因缘,你的因缘不在我这里,你还是到别的地方去吧!”于是,丹霞就来到了石头禅师那里,石头禅师收留了丹霞,命他每日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一做就是好几年,丹霞从无怨言。

有一天,石头禅师命大家除草,让大家都回去拿除草的工具,可是丹霞却拿了一把剃刀。石头禅师看他已经开悟,便为其剃度。

过了一段时间,丹霞去见马祖,感谢他指点之恩。他直接进入大殿,骑在祖师的圣像上,众人大惊,急忙向马祖禀报。马祖出来看到他这样,欢喜地说,“我子天然!”从此,丹霞即以“天然”为名。

严冬的时候,大雪纷飞,天气异常寒冷,寺中没有足够的木材了,丹霞便把大殿上的木雕佛像丢入火种取暖。众僧纷纷斥责丹霞对佛大不敬!

丹霞说道:“我是在烧取舍利子,而不是在烧火!”

众人厉声斥责说:“木刻的佛像里怎会有舍利子?”

丹霞说:“既然是木头,拿来烧火又有何妨?”众人哑然。

有一天,下了一天的雨,雨刚停,丹霞禅师与另一位道友欲赶往某地,他们遇到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穿着绸布衣服,系着丝质的衣带,没有办法走过那条泥泞的小路。

丹霞说:“来,我抱你过去。”然后就把那位女子抱过了小路。然后他们继续赶路,直到天黑时,道友才对丹霞说:“出家人不近女色,你的行为不检点,为什么要那么做呢?”

丹霞惊异地说:“什么?那个女人吗?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管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至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本文转自《中华励志网》http://www.zhlzw.com,转载请注明出处。

(64)

有个新来的和尚对赵州说道:“我从长安来,横扛着一条拄杖,却不曾碰着一个人。”

赵州答道:“不是因为没人,是因为你的禅杖太短。”

和尚顿时就傻了眼。

(158)满了吗

一位学僧对无德禅师说:“禅师!在您座下参学,我感到已经够了,现在想告假云游四方。”

禅师问道:“够了是什么意思?”

学僧一本正经地答道:“够了就是满了,装不下去了。”

禅师说道:“那好吧。不过在你走之前,先帮我装一盆石子来吧!”

学僧很快就装了一大盆石子拿来。l

禅师指着盆里的石子问学僧:“这一盆石子满了吗?”

学僧答道:“满了。”

禅师随手抓了好几把沙放进盆里,沙子渗进缝隙,并没有溢出来。

禅师问学僧道:“满了吗?”

“满了!”学僧肯定地说。

禅师又抓起一把石灰掺入盆里,石灰也没有溢出来。

禅师再问道:“满了吗?”

学僧想这回可放不下东西了吧,把我十足地说道:“满了!”

禅师顺手又再倒了一杯水下去,水也渗了下去。

“满了吗?”禅师又问。

(174)

多少重

苏东坡经常与照觉禅师论道,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时,忽有省悟,做了“未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以表心得。未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及至参禅悟道以后,其心境是: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东坡自觉禅悟后,对佛法更是自视很高。曾听到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非常不服。因此,他微服求见,想探究承皓禅师的禅功。刚见面,苏东坡就说道:“闻禅师禅悟功高,请问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请问尊官贵姓?”

苏东坡答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苏东坡无以对答,礼拜而去。

禅理小故事作文素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禅理小故事作文素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禅理小故事作文素材1

禅师跟弟子一起歇息,他拿出一个西瓜,切成两半,跟弟子每人吃一半。

吃西瓜的时候,弟子问:“师父啊,既然你做的每件事都有一定的意义,你跟我分享这个西瓜也是在教我什么道理吧?”

禅师一言不发,继续啃西瓜。

弟子继续说:“你的沉默一定是隐藏着一个问题——我吃西瓜体会到的快乐到底在西瓜里还是在我的舌头上?”

禅师还是什么也不说。

弟子继续兴奋地说:“既然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是有意义的,我想我已经找到那个问题的答案了:那种快乐是爱的行动,存在于我们中间,没有西瓜就没有快乐的载体,没有舌头……”

“够了!”禅师打断他说,“真正的傻瓜是那些认为自己很有智慧,试图花所有的时间去阐释所有事情的人。西瓜很好吃,这就够了,不要打扰我吃西瓜了。”

禅理小故事作文素材2

道法已经成熟

法常是马祖道一的'得法弟子,后在浙江大梅山主持禅院,人称“大梅和尚”。

马祖听到法常当了方丈,就派了一个僧人去大梅山探问。

僧人参见了法常后,并不说明是马祖派来的,只是问:“和尚在马大师那儿得到个什么,就能主持此山?”

法常回答:“大师对我说:即心即佛(意谓心就是佛)。因此我就主持本山。”

“马大师近来的禅法又变啦。”

“怎么个变法?”

他又说:“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

“这个老头子总是迷惑人,没完没了。任他去说非心非佛吧,我只是即心即佛。”

僧人回来后,把法常的话告诉马祖。

马祖高兴地说:“梅子熟啦!”

【禅理】

彻悟自心是佛的法常,已摆脱言语概念的束缚,自然不会因一个句子的改动而迷惑,哪怕是老师改动的。所以马祖要称赞“梅子熟啦”,意谓法常的道法已经成熟,可以任住持和尚了(法常的法号为大梅,“梅子”是亲切称呼,也含有双关的比喻意思)

禅理小故事作文素材3

一青年向一禅师求教。

“大师,有人赞我是天才,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多大出息。依您看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

青年摇摇头,一脸茫然。

“譬如同样一斤米,用不同眼光去看,它的价值也就迥然不同。在炊妇眼中,它不过做两三碗大米饭而已;在农民看来,它最多值1元钱罢了;在卖粽子人的眼里,包扎成粽子后,它可卖出3元钱;在制饼者看来,它能被加工成饼干,卖5元钱;在味精厂家眼中,它可提炼出味精,卖8元钱;在制酒商看来,它能酿成酒,勾兑后,卖40元钱。不过,米还是那斤米。”

大师顿了顿,接着说:“同样一个人,有人将你抬得很高,有人把你贬得很低,其实,你就是你。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到底怎样看待自己。”

青年豁然开朗。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