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春季沙尘天气减少减弱,重点治理区转为“绿进沙退”
我国春季沙尘天气总体上已呈现次数减少、强度减弱的趋势。经过长期努力,我国沙区生态状况持续改善,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今天(12日)是“国际防治沙尘暴日”。国家林草局介绍,近20年来,我国春季沙尘天气由1981年至2010年的均值17次减少到近10年均值9.2次。
“国际防治沙尘暴日”是联合国大会2023年6月8日通过决议确定设立的,旨在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沙尘暴灾害和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应对沙尘暴灾害和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专家介绍,沙尘暴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针对产生沙尘的三个因素——沙尘源、强风力和不稳定的大气环流,人类目前能作用的主要发力点在于沙尘源治理。在沙尘源区和路径区种树种草、建设防护林,可以增加地表植被,防止土地沙化,减少沙源面积,对于减缓沙尘暴发生频次和强度、降低灾害损失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是受土地沙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第一财经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我国高度重视防沙治沙,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防沙治沙体系。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国家林草局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组织开展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
十八大以来,国家持续加大“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度,推进科学化、规模化治沙,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3.31亿亩,封禁保护面积2708万亩,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沙区生态状况持续改善。重点工程区林草植被有效恢复。数据显示,“三北”工程区已累计完成造林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退化草原面积由2004年的85%降低到70%左右,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与此同时,我国沙化土地状况也得到持续好转。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期持续净减少,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515万亩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000万亩。土地沙化程度持续减轻,重度和极重度比重由2004年的74.1%下降到2019年的62.3%。
一辆多功能型立体固沙车在甘肃省武威市的治沙基地进行“草方格压沙”作业。摄影/章轲
此外,风沙危害也得到抑制。2019年八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库木塔格沙漠、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四大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的土壤风蚀总量较2000年下降约40%,“三北”工程区极易起尘和高度起尘土地面积由2012年的48.1%降至40.4%。
国家林草局介绍,我国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联合在华建立国际培训中心和知识管理中心,定期举办荒漠化防治管理和技术培训,先后举办9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向世界分享了荒漠化防治技术经验和中国方案。挂牌成立了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和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持续推进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
林业专家今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年来,中国防沙治沙形成了一系列独到的经验和做法。以“沙戈荒”大基地(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为例,目前,第一批大基地项目已进入投产高峰期,第二批大基地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第三批大基地项目正在加快开展前期工作。
“沙戈荒”地区是太阳能、风能资源富足的地区,随着大基地建设的推进,已成为能源领域的新蓝海。
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明确到2030年,我国将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规模约4.55亿千瓦。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2年12月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也提出,大幅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建设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提出,到2030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239.82万公顷(1.86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600.00万公顷(9000万亩),全国67%的可治理沙化土地6得到治理,防沙治沙取得决定性进展。
该规划还提出,创新融资机制,拓宽金融工具,建立融资体系。创新土地政策,对集中连片开展防沙治沙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国土空间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1%~3%的治理面积从事生态旅游、休闲康养、设施农业等产业开发,依法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 (责编: admin)欧易交易所热门推荐
- okx钱包下载
- ok交易所下载
- 注册流程
- 买币流程
- 热门币种
- pi最新消息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