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采茶戏(萍乡采茶戏吴燕花)
大家好,关于萍乡采茶戏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萍乡采茶戏吴燕花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萍乡采茶戏是怎样诞生的
那是明代的时候,江西茶叶名扬海内。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纷纷来到江西采购茶叶。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一支来自湖南的茶叶商队穿越了江西与湖南的交接,进入到江西萍乡地区。
这支商队进入萍乡之后,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迎,当地的茶农热情地带领他们参观了茶园,并且组织当地能歌善舞的艺人,在吃饭的时候,为来自湖南的商人表演了极具特色的采茶灯戏。
在茶园的茶树下,湖南商人与茶农席地而坐,一边品茶一边欣赏表演。
一阵音乐声响起,16名娇小的童伶扮成采茶女,每队8人手持花篮鱼贯而入,来到他们的面前边唱边舞,手中做着采摘茶叶的姿势,口中唱道:
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
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
歌声清脆婉转,欢快明亮,让人听了之后就觉得心情愉悦。
在湖南商队之中,有一个商人带着的两个仆人有一手绝活,那就是湖南花鼓。
这两个仆人看到童伶们的表演,一时间也感觉技痒难耐,于是向主人请示了一下,拿着花鼓来到了童伶中间,加入了表演队伍。
花鼓声咚咚响起,仆人一边敲打花鼓,一边踩着鼓点载歌载舞。
童伶与仆人一同表演,双方谁也不甘心被对方压制,于是纷纷拿出浑身解数,希望能够打败对方。
没想到在这种情况下,两个表演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童伶与仆人配合的十分顺畅,就仿佛彼此之间排练过很长时间一样。
商人与茶农同时发现了这种情况,他们发现加入了湖南花鼓成分的萍乡采茶灯戏更加活泼欢快,比之前的采茶灯戏要增色不少。
于是茶农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让表演采茶灯戏的童伶与商人带来的会湖南花鼓的仆人互相学习,一起丰富采茶灯戏。
茶农的想法得到了湖南商人的赞成,毕竟湖南人相比一时新鲜的采茶灯戏更喜爱来自家乡的花鼓戏多一些。如果能让采茶灯戏与花鼓戏结合在一起,那么就算来到了萍乡,也能欣赏到家乡的戏曲,那也是一种享受。
最后,商人带着茶叶满载而归,他的仆人留在了萍乡地区,与茶农的表演队互相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萍乡采茶灯戏中渐渐加入了湖南花鼓的味道,形成了具有湘赣特色的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是产生、流行于江西萍乡与江西、湖南交界地区的一种载歌载舞、乡土风味浓郁的地方戏曲。曾被誉为“江西的评弹”、“一朵绚丽多姿的山茶花”。
1895年,安源煤矿开采,湖南花鼓戏传到萍乡,给萍乡采茶戏的影响很大。《吴燕花》、《武功山英雄传》、《萍浏醴大起义》等剧目或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取材于近代革命历史。曲调分花鼓调、灯彩词调、歌腔、民歌小调两种。
采茶戏内容贴近广大劳动群众生活,它人物少,布景简单,与其他戏曲程式相比,更具生命力,尤其便于山区流行。
所以,自采茶戏在江西诞生后,很快传遍与之相邻的闽、粤、湘等地,尤其是客家人聚居地区,竞相传演,蔚然成风,成为客家人最喜爱的戏曲形式之一。
萍乡采茶戏在明代是自演自娱的,属于“自乐班”时代,是受到社会上的尊敬的。因为当时演出《九龙山摘茶》这类灯戏,内容大都是欢庆升平的,如戏中的摆字灯,就有“天下太平”的摆字表演。
到了演杂套戏的三角班时代,由于剧目的内容,大都是以男女爱情为题材,而表达爱情的观点与方式。如《反情》、《睄同年》。
有的还以喜剧的方式,从反面对社会的现实生活进行讽刺、揭露、批判,如《大劝夫》、《满妹贺喜》等。
萍乡采茶戏歌唱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尤其客家乡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被后人称为“江西的评弹”。
萍乡采茶戏的介绍
萍乡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的一个分支,亦名萍乡地方戏。是在江西傩舞、灯彩的基础上,兼收湖南花鼓戏、赣南采茶戏、汉剧、粤剧的营养,逐步发展壮大而形成的,流行于萍乡全境及相邻的万载、宜春、铜鼓、宁岗、浏阳、醴陵等地。1萍乡采茶戏是一种载歌载舞、乡土风味浓郁的汉族戏曲剧种。萍乡采茶戏是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萍乡采茶戏的特色
《吴燕花》、《武功山英雄传》、《萍浏醴大起义》等剧目或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取材于近代革命历史。
萍乡采茶戏剧种语言为萍乡城区方言,唱腔主要为川调、神调,也有茶灯、歌腔等杂腔小调,各行当不同的演唱方法和鼻音悲痛欲绝性腔滑音等特殊的演唱技巧使萍乡采茶戏唱腔具有独特的韵味。
OK,关于萍乡采茶戏和萍乡采茶戏吴燕花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