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周期驱动价格向上 风险过后遍地黄金

访客2024-03-05 13:05:4878

  新一轮周期正在渐行渐近,大宗商品价格的方向性已经基本确定,顺周期交易阶段价格易涨难跌,当仍需要注意海外高利率环境风险溢出以及愈演愈烈的地缘政治风险问题。

  2023年国内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呈现下滑趋势,价格走势符合“先跌后涨”的总体预期。截止到12月末,大宗商品出厂价格指数(现货)收于10966点,较2022年末下跌5.68%。

  农产品与工业品价格走势分化较为明显。农产品受天象条件转变影响,拉尼娜带来的风险溢价出清驱动农产品价格总体下行,尽管有新气象条件带来的新风险,驱动白糖,稻米等价格不断走高,产季结束之后多数农产品再度下跌,多是对前期过高预期的修正,12月份创下近两年低点,截至12月末,农产品价格指数较22年末下滑10.28%;相较于农产品受供给扰动较大,工业品的需求属性对价格的影响更加明显。2月初到5月末的调整更多反映的是商品供需存在的基本矛盾,即工业生产端恢复显著好于需求端,叠加海外银行业危机带来的不确定,价格在这一阶段呈下滑状态,6月份之后总体好转,但多数产品处于震荡调整状态,上行趋势不明显。

  2023年大宗商品市场的走势分化较为明显,价格波动总体呈现收窄状态,从价格的相对水平上看,下半年逐步走阔下行趋势转为收敛状态。大宗商品供给端的差异性导致商品之间的走势分化加剧,但总体看,供给端恢复常态化风险,短缺导致的上涨有之,过剩导致的抑制亦有之。

  供给端:常态化风险冲击市场

  2022年大宗商品市场起于意料之外的地缘风险,终于经济周期性变化,2023年海外经济增长的逆风是大宗商品市场最大的不确定性,而供给端逐步则恢复常态化风险,即自身供应的确定性。

  2023年市场逐步摆脱疫情扰动和东欧地缘政策等极端性冲击,但供给的风险依旧存在。

  从国际市场看,前期能源价格走高,并未带来传统能源资本开支的增加,能源供给仍存在脆弱性;矿产资源品味的下降,制约有色金属产品供给能力;高通胀水平下,欧洲制造业面临较大的外迁和停产压力;供应链安全和绿色化生产,正在驱动新一轮产业布局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年拉尼娜转为厄尔尼诺,对农产品的影响路径发生调整,白糖、稻米等农产品供给问题导致其价格走高。

  从国内市场看,价格下行周期,工业生产利润面临极大挑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滑2.3%。从具体行业看,分化较为明显,其中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157.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8.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26.9%;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11.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16.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23.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25.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34.1%。钢铁领域的产能置换,能化领域大炼化发展逐步发力,新技术,新设备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处于现金流量表考虑,企业主动减产意愿普遍较弱,工业产品产量处于高位水平。

  需求端:逆风过岗,结构性差异导致需求分化

  2023年需求端的逆风主要体现在海外市场,国内市场总体状态处于“复苏”状,需求的“弱现实”和“强预期”是市场价格的核心驱动力量。

  从国际市场看,高通胀下的高利率环境是市场需求的最大约束。自美国开启新一轮的强加息过程,美国通胀也在加息末端得以缓解,但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压力正在成为现实。多个机构的最新预测报告显示,全球贸易在2023年增长疲弱的状态短期难以改变,到2024年仍将延续一段时间。世界贸易组织预计今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将增长0.8%;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最新一期《全球贸易更新》报告较为悲观。报告认为,由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和贸易模式的转变,预计到2023年年底全球贸易额将缩减约1.5万亿美元至31万亿美元以下,与2022年创纪录的水平相比下降5%;高通胀、高利率环境和外贸需求下滑,严重拖累欧美经济,截止到12月份数据,欧洲制造业PMI已经连续18个月低于荣枯线,美国制造业PMI连续第14个月处于萎缩区间。

  从国内市场看,弱需求是现实,出口下滑是最大压力。尽管国内需求呈现复苏状态,但需求恢复较弱亦是基本现实。房地产市场投资下滑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需求端最大的拖累。2023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滑20.4%,房地产新开工面积水平已经低于2008年水平,这导致建材类产品如钢材,水泥需求出现大幅度下滑;但房地产市场并非毫无利好,地产端竣工面积受保交楼政策影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带动地产后端相关材料以及家电等产品的消费;另外,汽车,造船、基建等行业表现均好于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地产数据不佳带来的需求下滑风险。

  向前看,疫后经济恢复呈现出波浪式,曲折式的前进状态,价格在下半年已经表现出新周期的特点,2024年总体处于新一轮补库存周期阶段,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经济的复苏或从结构性转为全局性,欧美亦或因为货币政策的周期转换而带来新的增长动力,但价格上涨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密切关注后加息周期对全球资本市场造成冲击的可能性,“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风险的防范不可或缺,同样当机会来临时亦要抓住机会。

  周期力量:新一轮库存周期正在酝酿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12月份数据显示,拐点信号仍未最终确定,但总体保持降幅收窄趋势,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12月份同比有筑底迹象,这也意味这一轮库存周期接近于末端,是否进入主动补库仍需等待库存底部的确认。从历史上周期转换阶段看,在PPI回升阶段,工业产成品库存仍有反复的可能性。

  根据历史经验,被动去库阶段最短持续时间为1个月,最长持续时间为12个月,平均持续时间7个月。以6月份PPI作为拐点向后简单先行推演,2024年1月份将进入新一轮库存周期;以去库平均时长统计规律看,历史平均去库时长为20个月,最短为12个月,最长为17年供给侧改革持续31个月。根据历史去库时长的平均值预测,本轮去库最早将于2024年1月结束,最晚于2024年4月结束。

  简单线性推演的结果是2024年年初会迎来新一轮库存周期,但简单重演的推测模式并非每次都可以应验,还需要结合市场运行的逻辑角度进行判断。

  根据PPI,利润,工业产成品库存机组指标的关系中看,在一轮库存周期中,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会率先触底,其次是PPI,最后是库存。统计结果显示,历史上利润总额增速见底领先于库存增速见底6-16个月时间,平均11个月;PPI见底运行至库存增速见底时间在1到8个月,平均5个月。本轮PPI已于6月见底,我们预计本轮去库阶段将于2023年12月见底。

  综合分析,新一轮库存周期启动时间最早在2023年底,最晚在2024年一季度。按照历史经验,在补库存周期中,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呈现上行趋势(如图3中蓝色区域),持续时间最长为7个月,最短为26个月。基于主动补库存的历史经验和新一轮库存周期启动时间的判断,2024年总体处于新一轮的补库存周期之中,价格易涨难跌。

  主要经济指标分析:经济增长保持合理增速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符合市场普遍预测。分季度看,2023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5.2%。

  向前看,对于2024年国内相关机构预期相对较为乐观,中科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认为2024年我国经济增长在5.3%左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中国银行研究院预测的中国经济增长均在5%左右,主要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普遍在4.5%-5%之间,其中瑞银的预测值最高为5%,亚洲开发银行预测值最低位4.5%,相对于其他经济体,中国经济展望相对乐观,但也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同时对国内政策支持,升温的投资,温和的消费支出和增长报有乐观积极情绪。维持此前给出的5.2%的GDP增长预期。

  相比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更为明显。IMF预计,发达经济体的增速将从2022年的2.6%降至2023年的1.5%,2024年则进一步降至1.4%;世界银行预测2024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将由2023年的1.5%下降至1.2%。IMF对美国经济并不悲观,在最新一期报告中预测,23-24年两年美国的经济增速预期分别为2.1%和1.5%。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则弱于预期,预计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0.7%和1.2%;高盛在最新一期预测中亦将美国2024年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2.3%,之前预期为2.1%。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20年翻一番”,实现该目标GDP年均增速为4.7%。“合意”增速维持在5%左右是合适的,三驾马车中消费仍是大头,但消费的增速或有所降低;出口面临全球大环境的影响,仍有压力;投资方面或是2024年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具体来看,在低基数和扩大消费政策加码的背景下,预计消费延续反弹趋势,但在GDP的构成之中最终消费支出占比或略有下降;外需方面仍面临回落风险,下半年出口或逐步回暖;在经济恢复仍面临较大的压力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依旧会承担稳增长的重要抓手,预计制造业投资在高技术投资带动之下保持高增速;基建继续保持正增长但是幅度不高;房地产仍存在保交楼、保民生需求,房地产开发企业仍面临诸多困难,总体看预计竣工、新开工仍会分化,新开工降幅或收窄。

  基于周期和宏观经济的大宗商品趋势分析

  基于周期角度考虑,2024年处于新一轮库存周期中的补库存阶段,价格易涨难跌,大宗商品将延续2023年下半年以来形成的向上趋势。从宏观驱动因素上看,国内经济延续复苏趋势将会为大宗商品提供路径依赖,但上半年的需求仍或表现为“弱需求”状态,下半年或有所好转;海外市场看,风险依旧存在,高利率环境带来的问题依旧值得注意,外溢风险的存在仍可能对价格形成扰动。

  2024年价格总体呈现向上状态,或再度出现新一轮的商品牛市,但牛市水平或相对偏弱,若经济复苏过程中遭遇“黑天鹅”或者“灰犀牛”事件,大宗商品价格亦会有大概率下跌调整。

(责编: 网络)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