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藏真名(唐三藏的真名是什么)

访客2024-01-04 21:01:5050

唐三藏的真名是什么

玄奘(602~664),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梵文名:摩诃耶那提婆奴(大乘天奴),在印度辩经胜利后,更名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称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说的佛经,律藏是戒律,论藏是后来的弟子们来著书立说,解释佛经及戒律等是了不起的著作,只要精通经藏,律藏,论藏的人就可以被称之为三藏法师,除玄奘大师外中国的三藏法师有很多,例如比较熟的就有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是对精通此三藏者的尊称,而当今佛教界为了尊重古德先贤,故即使今天也有法师通达三藏也不用这个名号,21世纪的现在没有三藏法师之名以尊重古德,但不乏有三藏法师之实者之高僧大德存在,大多云集在台湾,及中国大陆,新加坡,日本等地)。

大雁塔相传是玄奘大法师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亲自督造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

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个有多重贡献的高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遍学了传入中国的各家经论,但也看到其间所隐含的相异之处,特别是在同一个瑜伽行派的体系里,在中国佛教中又形成摄论学派和地论学派的重大差别,而在地论学派里,又分化出南北二道。隋唐诸宗,立宗的趋势是侧重一点而融合各家,玄奘也想解决这些分歧,他选择的也是西行求法的道路,希望在印度能找到统一国内诸家异说的经典。玄奘带回并译出大量经典。组织法相唯识理论,而有法相宗的创立。

玄奘13岁出家。贞观三年(627),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历经4年至印度那烂陀寺,拜名僧戒贤为师,研习《瑜伽师地论》等佛经。十九年携大、小乘佛教经典回到长安。后在太宗、高宗的支持下,召集各大寺高僧组成译经场,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多用直译,世称“新译”。

与鸠摩罗什(344~413)、真谛(499—569)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700—711)(又说为不空(743—774))并称为四大译师。

和弟子窥基等人创立唯识宗。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入印度,另译有《大般若经》。著有《会宗论》、《破恶见论》,和由他口述、门徒辩机记录的长达12卷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小说《西游记》都源自他的故事。玄奘圆寂于长安大雁塔,葬于白鹿原。

唐三藏真名叫什么

唐三藏真名叫陈祎。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

扩展资料:

译经事业

从贞观十九年开始,约二十年间,主要从事译经事业,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大菩萨藏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他还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将入印路途见闻撰写《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三藏

唐三藏的真名

唐三藏(602-664),也称玄奘法师,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佛教学者和文化名人。他的真名叫陈玄奘,字静然,出生在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他于628年进入长安大慈恩寺学习佛法,后成为一位著名的佛教大师,被尊称为“大唐西域取经僧”或“唐僧”,因其历史地位和贡献而被誉为“佛教史上的伟大人物”。

唐三藏的主要贡献是通过赴印度取经,将佛教正宗的教义和文化传回中国,对唐朝时期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三藏的取经之路可以追溯到630年,当时他获得了唐太宗的支持和赞助,前往印度寻找佛经和佛教教义。唐三藏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三年后回到中国,带回了大量的佛经、佛教文化和艺术品,为中国佛教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唐三藏在佛学方面的造诣也是极为深厚的,他在印度留学期间曾经向著名的佛教大师学习,并获得了深入的佛学修行和研究。回到中国后,他一直致力于将佛教的正宗教义传播给更多的人,并创立了一系列著名的佛学经论,如《大般若经》、《华严经》等,被誉为佛教经典之一。同时,他还注重将佛教文化融入中国文化中,推广佛教艺术和建筑,为中印文化交流和融合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的来说,唐三藏是一位在中国佛教史上极具地位和影响力的伟大人物,他通过赴印度取经,将佛教正宗的教义和文化传回中国,为中印文化交流和融合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在佛学方面的研究和创作也为中国佛教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