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访客2023-12-22 16:56:2341

什么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指根据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改变农产品的生产结构,从而使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相协调的过程。

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比改革开放时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目前仍要继续优化。总体上说,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3、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4、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

扩展资料:

世界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趋势:

综观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虽然各不相同,但总的趋势可用三句话概括:

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快于种植业,畜牧业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的比重愈来愈大。在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一般超过农牧业总产值的50%,有的国家甚至达到90%。

粮食结构调整的趋势以发展饲料业为主。这是因为一些发达国家的食物结构中不断提高动物蛋白的比重,对畜产品需求量增大了。目前在世界粮食总产量中,人吃的口粮占59%,饲料粮占41%,一些发达国家的饲料粮甚至占70%以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摘要]正确理解农村产业结构不同于农业结构的基本内涵,确立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及其定位原则,以及调整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内部三者之间及各行业内部关系的战略措施,是当前农村工作急需认真研究的战略性问题。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内涵及调整的重要性

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它是指农村地域内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层次之问及其产业各层次内部的相互关系的结构,包括农村三次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项目之间、项目中各产品之间的关系。农村产业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不是一个意义上的概念,农村产业结构强调的是产业在农村这个地域,是个区域性概念,而农业产业结构强调的是产业结构中的行业构成,从组成内容上看,农业产业主要指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而农村产业由第一产业一农业、第二产业一农村工业、第三产业一农村服务业组成,因而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局限性太大,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对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三者之间互不协调的状况进行改变,同时改变其各行业内部的关系。过去我们狭隘地把农村产业结构理解为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单一的农业结构,并按照这种思路发展农村经济,导致农村产业结构极为不合理,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村产业结构的层次是在农村经济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同时又受着消费需求、自然资源及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索的影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其趋于合理化、高级化是生产力发展规律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客观要求。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能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社会稳定、保证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农村产业结构是全国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农业结构是基础的基础,而农村非农业的发展延长了农业产业的链条,沟通着全国地区产业之间的联系(包括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

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村经济效益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在同样的经济总量基础上,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比较合理的配置,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产业结构失调,虽然也可能在一定的时期内取得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从整体上和长远上看,经济发展的质量差,效益低,后劲不足。农村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素质和持续发展的后劲。因此,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整个农村社会生产基本适应社会总需求的水平,是当前农村工作急需认真研究的战略性问题。

二、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及其定位原则

根据我国农村经济的现实情况和长远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主要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积极增加粮食生产,保证食物供给的安全实现农产品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其二是提高农产品优质品种和优质产品的比重,使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三是通过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的增效与农民的增收;其四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比较合理的区域分工和布局,形成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格局;五是通过采用现代生产工具、技术和管理手段,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能够合理配置与利用农村资源,科学处理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技术进步、环境保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关系,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调整和优化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采取因地制宜、比较优势原则。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必须符合当地自然经济条件特点的要求,不同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能否与当地的资源、地理、生态环境、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市场状况相适应是农村产业结构是否具有长期合理性的基础。衡量农村产业结构是否优化的首要标志就是能否充分有效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并使其优势长期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因此农村产业结构在进行调整时,要坚待因地制宜原则,以保证各种资源得到更好地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使各种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既强调发挥资源优势,又要强调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区域优势。

2、坚持二元导向原则。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不少地方将过去的以政策主导型急转为现在的以市场主导型,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同等重要,特别在目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过渡时期,更应兼顾政策主导与市场主导作用的适宜发挥。国家为了粮食安全采取限量、限质的高价保护收购政策,在欧盟、日本等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均已采用,我国更应如此。政策导向还体现在农业投资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方而,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导向是农业商品生产的必然趋势,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措施,它对商品性生产、农村工业和农村非政府性服务业的结构调整都起着导向作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时必须坚持以市场导向为主兼顾政策导向。

3、农村产业部门的比例协调原则。目前我国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各产业之间、各产业部门内部生产项目之间未能配套成龙,协调发展,综合效益差。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应能做到产业部门之间和产业内部对资源利用和配置的优化组合,互相促进,以实现农村中的农、林、牧、渔、工、商、运、建、服务等各个产业全面发展,共同提高。

4、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综合效益原则)。经济效益是农民、农业、农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农村各项新兴产业的形成,农村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新产品的开发等等表现为现实的经济活动。作为一项有投入的经济活动,必须讲究投入产出比,即讲究经济效益,宏观的与微观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眼前的与长远的经济效益都应追求。按照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要求,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应能促进各业生产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而农村经济又是个多功能的生态经济系统,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各种产业,还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必须能够保护和促进生态平衡,实现农村自然生态良性的物质与能量循环。社会效益同样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不可忽略的问题,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农民物质文化的需要。结构调整应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关系,努力提高结构的社会效益,在保证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全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5、整体性原则。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树立整体性观念:一是农村产业结构,必须从全国整体性出发,实现专业化生产布局;二是农村产业的经营必须实现一体化和大市场化;三是要从整体性角度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制度,建立农村户业结构调整基金;四是要从农村产业组织整体性出发,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五是要站在市场经济整体性高度,加快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构建独立的农村产业市场化微观主体;六是要从农村产业整体发展的角度,加快农村科技产业化发展;七是要从城乡产业整体性、一体化角度推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小城镇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自始至终贯彻整体性原则。整体性是我国全球化背景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基点和归宿。

三、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

1、农村产业部门结构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以解决二元结构矛盾为目标,根据市场需求、资源优势与产业政策,对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强带动第一产业,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从我国目前的农村产业结构现状看,我们应该先调整农村工业结构,其次调整和发展农村服务业,在此基础上调整农业结构。通过农村工业结构调整,从根本是解决农副产品加工的问题,通过农村服务业的调整和发展,解决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解决农产品相对过剩和农民增收问题。

2、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非常突出,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使得农业增产目标和农民增收目标不一致,而根本的问题是农业面临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这样一个深层次的结构问题。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总量相对不足的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农产品品种雷同多,特色品种少,低质产品多,优质产品比率低,优质产品产出率低的矛盾日益突出,不能满足市场对产品优质优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两个方面。产品品种结构调整主要是调整各业生产的用地面积和投资比重,实现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水产业生产的协调发展;在品种结构调整上应该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农产品的优质品率和优质产品的产量。除此以外,还有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等。

3、农村工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针对目前农村工业结构与城市工业的重复率高,农村特色工业少,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很低;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农村工业布局结构分散,企业资产结构的不合理,农村工业企业的产品结构等问题而进行调整,包括农村企业组织结构、农村工业产品结构、农村企业产权结构、农村工业布局结构等的调整。

4、农村服务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服务业历来主要重视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销售和农业技术推广等生产性服务,而严重忽视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和市场信息发布等经营性服务。因此,要调整农村服务业。目前,农村服务业调整的重点,首先是改造传统农村服务业,而改造传统农村服务业的关键是要建设好为农服务的流通网络和流通设施。其次是大力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再次是建立配套完善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措施

1、更新经营理念,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第一,要以消费为主导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要调整传统的粮食与饲料用粮的关系,改“粮食作物一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为“粮食作物一经济作物一饲料作物”的三元种植业结构;要大力发展畜牧业,重点建立畜禽商品基地、现代化养殖示范工程和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市场前景看好的特种畜禽和蜂产业,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提高畜产品卫生质量标准,扩大畜产品出口份额;要加快林业的发展,其调整的方向是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为基础,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综合开发利用林业资源。第二,要积极调整农业的区域结构,加强农业区域之问的分工与协作,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行区域化、规模化开发,同时注意避免区域农业产业结构雷同,着力形成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关联产业群。各地要科学分析本地区的资源、产品优势,充分利用优势条件,大力发展“新、奇、特、优、名”产品的生产,占领国际市场制高点,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进而转化为效益优势,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发展大循环全面实现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环境优化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第三,要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从制度经济学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制度选择和制度创新,是一种制度变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村产业一体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具体措施是在坚持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服务的基本原则指导下,结合具体条件采取不同的经营模式和措施,将千家万户农民的生产经营过程与国际、国内市场联结起来,通过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农民尽快摆脱在市场竞争和谈判中的弱势群体地位,增强农业和农民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做到以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促进农村各业生产的综合发展。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现代组织形式,是结构调整重要的推动力,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第四,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龙头企业和各种金融机构投入为骨干,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

2、多管齐下,优化农村工业结构。调整农村企业组织结构,首先要打破社区限制,以市场为导向大力促进专业化的发展,在加强城乡工业联系的基础上,要使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各类企业之间,尤其是大、中、小企业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其次要彻底克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之间、企业之间的各种制度与观念壁垒,在市场作用下,进行广泛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农村工业产品升级的主要途经,一是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同时通过规模经营和品牌竞争,继续占领和扩大市场;二是要大力进行新产品开发,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产品;三是要加大科技投人,引进与培养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改制是调整农村企业产权结构的有效措施,在大企业改制方面,主要要解决较大的资产盘子与有限的社会出资能力之间的矛盾、企业富余人员多与社会接纳能力弱之间的矛盾、乡镇财政收支紧张与较大企业支撑作用之间的矛盾;具体可以在认真评估企业现有资产总量的基础上,核算出社区集体(可以量化到村民身上)、经营者、职工(包括退休职工)等各方面的贡献,并以此为依据折合成相应的股份,将企业改造成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在此基础上对改制后的企业进行规范,特别是要不断完善公司制,改革企业的治理结构。

发展小城镇是调整农村工业布局结构的关键环节。乡镇企业的过于分散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通过发展小城镇,可以促使乡镇企业从分散逐步集中,彻底改变“乡乡点火、村村冒烟”的分散状况,实现连片发展。同时,小城镇建设将为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在城乡之间形成统一的产业链条,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未来10年小城镇的建设,必须与农村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必须与城镇建设体制的改革、创新结合起来。

3、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必然要求我们对传统农村服务业进行改造。改造传统农村服务业的关键是要建设好为农服务的流通网络和流通设施。建设为农服务的流通信息网络,重在抓好三件事:一是要建立内部经济信息中心。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若干个“龙头”或集团公司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联合体,建立一个经济信息中心,以信息中心为核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主要销售站建立信息站,进行信息采集、过滤、分析、综合,形成科学抉择,引导生产,沟通产销。二是要完善经济信息市场的服务体系。在建立内部经济信息网络的同时,还要要不断加强民间信息网络建设,完善系统化服务功能,注重信息价值和使用价值,加快经济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更有价值地促进农副产品的流通。三是要创造条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使农副产品信息的传递达到快、准、全、新、特的效果。建设为农服务的流通设施,重在四个方面:一要改善仓储条件;二是要增加必要的加工设施;三要强化运营功能设施;四是建立多层次的专业市场。农村现代服务业必须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要大力发展农村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旅游服务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除了要大力发展农村现代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业外,要重点发展农村现代金融和旅游业。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总目标应是:建立健全农业服务组织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具体说来,是要完善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科教服务体系、完善农村资金服务体系、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等等。当然,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规范政府服务行为。从目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看,有政府办的农业服务组织、农村集体服务组织、新型合作服务组织和民营服务组织等形式,其中,政府办的农业服务组织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4、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全面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小城镇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农村产业升级。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是工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小城镇是农村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通过发展小城镇,可以促使乡镇企业从分散逐步集中,形成聚集效应。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一定规模人口和集聚为基础的,要改变农村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局面,就必须着力发展小城镇。因此,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有着光明的前景。加强小城镇建设规划,突出重点,着力推动小城镇体系升级;围绕发展,强化功能,着力优化小城镇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为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证;强化城镇管理,发挥城镇建设功效。根据我国国情特点在组织农村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城镇规模与市场容量、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统一规划与地方特色、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关系,帮助农民逐步实现产品生产工厂化、聚落条件城镇化、生存环境生态化和生活方式现代化,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的中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措施

根据农业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要进一步调整优化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必须采取以下的措施:

1.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运销组织发展,帮助农民了解市场

在继续稳定农户家庭经营体制的基础上,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扶持农村个体运销大户,培育民间运销组织。同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生产基地与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相结合的新型流通方式。总之,要通过各种方式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帮助千家万户了解市场,使农民能按照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业结构。

2.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要途径。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千家万户的农民实现了与市场的对接。因此,要继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壮大龙头企业。政府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采用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要加大对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的改组改造,把有市场、有效益的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改造成为龙头企业。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广泛吸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龙头企业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到主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带动农民调整结构。

3.健全农产品信息体系、市场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

首先,要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农业信息网络,强化省级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健全县级农村经济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将农村经济信息系统向乡镇和农户延伸。做好农产品生产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和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工作,为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其次,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辐射面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设施以及市场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最后,要制订和修订农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体系,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完善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

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首先,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重新确立农业科技研发的重点。农业科技研发重点要从主要追求增产技术转向追求优质高效技术,从以粮、棉、油、糖、畜禽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为主转到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与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并重,从生产技术领域拓展到产后加工、保鲜、储运等领域。其次,要抓住关键技术,实行科技攻关。重点要围绕高科技育种技术、设施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工厂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保鲜储运技术、农产品质量监测和动植物检疫技术进行重点攻关。最后,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步伐。当前,要为农民及时提供农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种子、苗木、种畜禽、菌种等,并为农民解决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首先,要结合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其次,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为发展优质农产品提供环境条件。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