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怎样面对死亡?古今名人是怎样面对死亡的?安乐死论文3000字

访客2023-11-29 17:57:5330

应怎样面对死亡?古今名人是怎样面对死亡的?

再怀恋这个世界也不行,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是必然的,上了年龄的老人就如秋天的树叶不知道哪阵风就会把他吹落,我看过一部电影里面的女主人公活了很久,她每住一个地方最多十来年就要搬家,因为一开始女儿像她女儿,后来像她姐姐,像她妈妈,像她奶奶,邻居们看到以为她是个怪物不会老,她不敢住太久只能搬,后来她女儿像她奶奶的时候也不敢叫她妈妈,她还眼睁睁的看着女儿老去死去好伤心,自己谈了个男朋友也没有处多久就分了,就是因为不能白头偕老。当我们儿孙满堂,子女已也老,我们就是要归于尘土,再想想我们的孩子就是我们生命的延续。

我说有轮回你信不信?这样你的确可以好受点。人也的的确确有来世。只不过和宗教理解并不太一样。

我们知道物质是不生不灭的。只会转换形态,人体本质上也是由各种分子,原子构成的。

当人死后,身体被细菌和微生物分解,逐渐进入新的循环。成为植物的养分,植物被食草动物吸收,食草动物又被食肉动物吃掉。

我们人吃掉动物和植物,孕妇怀孕,其实就基本完成一个轮回了。

这种自然规律,没有什么可怕的。当你看透本质,自然就淡然了,钱权名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小编特别挑选了几份遗书,和大家一起用心感受一下。

第一封:陈京莹

一直拿着国家的俸禄,也就没有了退路

陈京莹写给父亲

1894年9月

兹接中堂来电,召全军明日下午一点赴高。未知何故,然总存一死而已。儿幼蒙朝廷造就,授以守备。今年大阅,又保补用都司,并赏戴花翎。沐国恩不可谓之不厚矣。兹际国家有事,理应尽忠,此固人臣之本分也,况大丈夫得死战场,幸事尔。父亲大人年将古稀,若遭此事,格外悲伤,儿固知之详矣。但尽忠不能尽孝。忠虽以移孝作忠为辞,而儿不孝之罪,总难逃于天壤矣。然秀官年虽尚少,久莫能待,而诸弟及泉官年将弱冠,可以立业,以供菽水也。伏望勿以儿为念,且家中上下和睦为贵,则免儿忧愁于地下矣。若叨鸿福,可以得胜,且可侥幸,自当再报喜信。幸此幸此。

第二封:夏完淳

母亲,您不孝的儿子今天就要死了

夏完淳写给母亲

1647年(清顺治四年)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

第三封:邱文周

这一次,爸爸决定要躲好久好久

邱文周写给女儿

2001年

爸爸和你玩了好多次捉迷藏,每次都一下子就被你找出来。不过这一次,爸爸决定要躲好久好久。你先不要找,等你十六岁的时候,再问妈咪爸爸躲在哪里,好不好? 爸爸要躲这么久,你一定会想念爸爸,对不对?不过,爸爸不能随便跑出来,不然就输了。如果还是很想爸爸,爸爸就变魔法出现。爸爸的魔法是:趁你睡觉的时候,跑到你梦里大玩游戏。因为是魔法,不是真的出现,所以不犯规,爸爸不算输……要记得,爸爸一直都在陪着你。

这也是我一直不敢碰触的话题,但随着家人的不再年轻,我非常明白这会是每个人最终的宿命。我试着找一个理由,说服自己,接受这必然的安排。我甚至设想有一天真的来临,我会放弃工作放弃家庭放弃自己,访遍名山大川能人异士,拜读各种易经八卦阴阳五行奇门遁甲,来寻找生的意味死的真谛……

姥爷离开在那个料峭的春寒,我读初三,第一次历经亲人的生离死别,我觉得天都塌了,想到这辈子在见不到亲爱的姥爷,我除了嚎啕大哭还是嚎啕大哭,我想抱着姥爷就那样一直过下去,但是大人把我拉开了,我觉得大人好残酷,而我好无助。

我不敢假设最亲人的离开,我可以想想自己的归宿。如果意外跑赢了明天,那我一切都来不及安排,只能瞬间消散一了百了。如果躺在病榻上一段光景,我会交代好生我的和我生的,我爱你们胜过爱我自己,我在不在我的爱都一样。

长恨歌里,唐玄宗动用浑身解数上天入地寻找杨贵妃的魂魄,终不得见,此恨绵绵无绝期!

知天命懂生死的诸葛亮,算准了自己的日子,却也无力回天,死而后已!

林黛玉千般不舍万般哀怨,却也最终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我是一名基督徒,死是肉体的消散,灵魂的上升,这样想也安慰多了。




死亡是这世间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结果。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来面对死亡,无需恐惧和悲伤,想着生命中曾经历经过的美好,淡然接受事实,等待到来就行。

有人选择安乐死,主动结束生命;亦有人在大限来临时拼命想留住所有一切,舍不得放手,还有人事先无法预料,瞬间死于意外……

人固有一死,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洒脱?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坦然?是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的感慨?是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的悲怆?是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的凄凉?是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的不甘?是忍此连城宝,沈埋向九泉的遗憾?抑或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豪迈?或是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的沉痛?

千人千面,对死亡肯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但一生行事,不愧于心,对家人爱惜有加,对工作敬业认真,热爱生活,不辜负来到这世间一遭,即便面对这最后的终结也不露惧色,这样就好!

中国是一个很避讳死亡的民族,觉得不吉利。

从我们出生到现在,我们的教育从来没有让我们正视死亡这件事。

白岩松也说,中国人在谈论死亡教育这事上面,就是小学生。

老外之所以能面对死亡,无非是:信仰。

长久以来,中国看似一个多宗教共存的社会,可是存在非信仰。

而封建时代,上位者大多以儒家、道家、墨家思想作为立世之本,是精英阶层的信仰;宗教,是和平时代寻求安稳的心里安慰或是走投无路时的一份寄托,在历史的演变中,我们也曾有过宗教信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所谓的破除封建迷信后,宗教出现了断层,但不论世事怎么轮转,唯一不变支撑着国人的信仰,就是土地。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