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穷而后工(文章穷而后工翻译)

访客2024-03-19 19:20:57108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文章穷而后工的问题,以及和文章穷而后工翻译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文章憎命达,诗以穷而后工

一个很有才华,也长得非常潇洒的写作爱好者去问他的老师:“你说我能成为一个作家吗?”老师回答:“不可能的。”他就很委屈,说为什么不可能?他的文学修养很高,又很有艺术才情。老师说:“因为你可选择的出路太多了”。

成功都是被绝境逼出来的,死地常常是生路,是升华和超越之路,是永恒之路。杜甫说“文章憎命达”,厨川白村讲“文学是苦闷的象征”,恩格斯称“愤怒出诗人”。

欧阳修言:“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穷人之辞也。凡士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淮之外,见虫鱼鸟兽风云草木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沉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该愈穷而愈工。然则非诗者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命达之人养尊处优难得写出好文章,而身处逆境之人大都能发愤刻苦,置死地而后生,文采斐然,流芳千古。

韩愈《荆谭唱和诗序》中阐发:“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娱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司马迁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

因科场失意,吴敬梓有《儒林外史》、蒲松龄有《聊斋志异》。正如孟子所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追溯“穷而后工”说的远祖,有人认为应该追溯到《易》来。《易》中的几句话,如“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其称名也,……其衰世之意邪”等都证明了“易为忧患之书”的说法。

明代《觉非斋文集》说:“人穷诗乃工尔。吾于吾友子良孙君信之矣。子良昔从太学登第为名进士,旅道坦坦,未尝龃龉。当时居行辈中诗名未轶出也。后以非,谪交趾三十年,抑郁无聊,暌离愤激,一发于诗而后诗始工。……其间登临吊古,触目兴怀,记物感遇无不形于讽咏。忧而伤,劳而不怨,读之令人瞿然起敬。然则子良之诗之工,信乎,由于穷也。夫穷而通天地,自然之理。”

正是因为“穷”,才使人走入内心,冷静思考,心灵觉醒,慈悲智慧显发。

赵翼的名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也说:“诗以穷而后工,依声亦然。故仙词不如鬼词,哀则幽郁,乐则浅显也。”

司马迁创作的《史记》,可以说这是一部空前绝后的巨著。他的创作有三个有利条件:出身于一个史官家庭,青年时期三次大的漫游,遭李陵之祸。如果去掉第三个条件,他一定也能写出《史记》来,但是绝对写不出我们今天所见的《史记》。

司马迁遭李陵之祸,惨受宫刑。出狱之后,司马迁升为中书令,官位虽比太史令为高,但只是“埽除之隶”、“闺合之臣”,与宦者无异,因而更容易唤起他被损害、被污辱的记忆,他“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

对于这样的奇耻大辱,司马迁愤愤难平,隐忍苟活,将满腔的郁愤浇注到这部史书中。

《自卑与超越》中说:“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仅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奋力克服身体或外在环境困难的人,却造就了许多新的贡献和进步。奋斗使他们坚强,也使他们奋勇向前。”

正是因为这一次巨大的变故,使得司马迁对于最高统治者有了新的认识,对于当时的世态炎凉有了深刻的体悟,支持他生活下去的最大动力是完成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

他将自己的生活遭际,对于人生社会的看法,自己的孤愤难言的情绪倾注到这部书中,《史记》就成了一部抒情之书。鲁迅先生称其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穷困是作家的不幸,但又是文学的万幸。恰恰是因为物质和精神上的“穷困”激发了人的心灵,激活人内在的隐藏的潜能,从而爆发出激昂悲慨的创作动力,写出千古传诵的奇文。

“穷而后工”的文言文翻译

译文:

无论诗歌还是文章,作者没有久历贫苦,其作品是决不能达到超凡入圣的水准的,屈原困苦,而《离骚》却成为经典。杜甫贫愁,但他的诗歌却冠烁古今。韩愈曾祈求别人施舍一顿饭的资费来活命,可他却破了“文章八代衰落”的局面,其文章造诣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孟郊有过开山种田的经历,贾岛曾柴米全无,可算是穷困到了极点。可是他们的诗歌却是清净悠然,境地高远,普通人绝对无法达到,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白石道人姜尧章,乍看他的脸色,甚至于担心他承受不住衣服的重量。可是他的笔力却足以扛起万斤巨鼎。家无立锥之地,但每顿餐饭都有食客登门。心中所藏有的知识是无限的。他的胸襟之宽广,体现出了晋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风骨与自由。无论是韵意还是词语的运用,并不期望高深的意境,但意境却自然而然地高深起来了。黄景说曾有过“上天没有用财富玷污姜夔,而让他的才华闪耀于永恒。”正好符合了前面的论述。

士人暂时的贫困并不足以忧虑,可是学识不充盈,道理不了解,才是真正值得担忧的啊!

文章穷而后工的翻译

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于是人们总以为只有穷困潦倒的人才能写出好诗来;换句话说,不是穷人就不是好诗人。连岳麓书社出版的《古文观止》也把这句话解释为:“诗人愈是穷困,写出来的诗愈是技巧高明。既然这样,那么就不是诗能够使人穷困,原来是诗人穷困了,然后才能写出技巧高明的诗。”

如果说,诗人一定要穷困之后才有好诗;那么我想:许多有志于诗歌的人,都不愿入诗歌之门,绝大多数的朋友还是会注重两个文明同步发展。其实“诗穷而后工”,这个观点本身没错,只不过要把“穷”字解释为“穷困”就不大好了。

《辞源》中,对于“穷”字的解释有六种:一曰终极,二曰止、尽,三曰困厄,四曰贫苦,五曰寻根究源,六曰古国名。;3f

欧阳修理工这篇序中,总共用了7个“穷”字。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可以解释为“穷困”。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当了官还会贫困么——即使不是十公充盈,但毕竟不至于贫困。梅圣俞的“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是因其丰才吝遇,当不上更大官。而“内有忧思感愤”,使其心志受累到极点,而“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则“其兴于怨刺”,“而这穷者之诗”,“写人情之难言”——这就是好诗了。

“盖愈穷则愈工”,是依据梅圣俞为例而提出来的,既然梅圣俞并不穷困,那么这个“穷”字就不能再当成“穷困”。我想:把这个“穷”字理解成为“止、尽”,再加上一层“寻根究源”,较为接近于欧阳修的本意。则容易理解得通。如《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因穷研物理,追求理智,而有学术境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了,但无论怎么说,这个“穷”字一定不能解释“贫困”。

上面已谈了3个“穷”字,而欧阳修文中还有另外4个。“诗人少达而多穷”和“多出古穷人之辞也”,这2个“穷”字与“穷其心志”的“穷”同一种理解,文学作品强调人性价值,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好作品,古今同是一理。“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这2个“穷”是寻根究源之解。这样理解,全篇贯通起来,就能够意思完整。

学诗的人多半是感情丰富,很多人在说及“诗穷而后工”,便顾影自怜,因为自己目前生活水平有限,与梅圣俞相比,错误的以为就是该穷困才是诗人,这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不妨把这句话易成“诗富而后工”,同样这个“富”字不能理解为金钱财富,而是“学富五车”的富。当然要达到学富五车没在相当经济基础是办不到的,没有人民币前提试问,有几人能安心的读书。但也不是说有了钱,就有了知识、能写出好诗,还要有学习过程,还会遇上问题,让人去寻根探源。这样说“诗穷而后工”与“诗富而后工”是同一个道理。

关于本次文章穷而后工和文章穷而后工翻译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