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女性为爱怒沉百宝箱(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哪位女性为爱怒沉百宝箱)

访客2024-02-23 19:16:3461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哪位女性为爱怒沉百宝箱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哪位女性为爱怒沉百宝箱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形象分析

前人将杜十娘的悲剧更多地归因于孙富和李甲这两个人物的个人品质,而深入社会本质的层面。可以看到金钱和权势对人性的腐蚀,传统观念对女性尊严的无视和戏弄,成为这部剧作中杜十娘悲剧的原因。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然后自己也跳船自尽。西方人要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在西方人眼里,杜十娘是为负心郎李甲殉情而死,但她又为什么把财宝沉掉?于是不明白。实际上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学作品,没有把中国女子的复仇心理真正刻画出来,所以西方人不明白。

中国女子自古就有一种独特的复仇情结,那就是在自己死后用社会舆论来压迫官府治仇人的罪--最好是死罪,以此来向仇人索命复仇。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自己当众自尽,实际上是她选择的最好的复仇方式。她已经看透了李甲是个伪君子,所以她不仅要沉掉财宝让只认钱的李甲心疼,而且还要用自己的死唤起周围的人,特别是用舆论压迫官府对李甲进行追究,追究他的逼死人命罪。请看这段《明代演义》上是如何说的:“船上舟子和岸边闻声而来的过路人,纷纷痛责李甲的薄幸、孙富的阴狠,趁着人声鼎沸之际,杜十娘抱起那个百宝箱,纵身一跃,跳入冰冷的水中,转眼就无影无踪。”

中国古代法律可以说是按成语办事的,所谓“冤有头债有主”,而不太讲究对人死亡的直接加害证据的。一百个人都看见是杜十娘自己跳下船淹死的,但是,中国的官府正因为一百个人看见了才要治李甲的逼死人命罪--西方可能没有此罪。西方的法律会认为,杜十娘是自杀,李甲并没有推她,李甲与杜十娘的死就没有关系。一百个人都看见了,不正好证明他是无罪的吗?

中国人的思维比较讲发展的观点,讲辩证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国人也比较讲究和看重舆论环境。杜十娘深知:要想让李甲受惩罚,官府的法律中有“逼死人命”这一条。如何让官府来认定呢?就是用中国人联想的特点和中国人舆论的力量。中国人的证据思路和其中体现的理性与西方是不一样的。在杜十娘死亡这件事中,与李甲无关的自杀事件,成为李甲逼死人命的案件。中国古代的法律是建立在宗族宗法的社会基础上的,这一法律在特定的情况下就能治李甲的罪。在治李甲的罪之前,李甲的名声已经坏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外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但是实现以上这一切,杜十娘非常明白:代价是自己要搭上一条命。她义无反顾地这样做了,她也是无数这样做的中国妇女的一个代表。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妇女在历史上的社会地位,她们要获得法律的帮助,就要用生命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证据力量,在众人同情的舆论中去取得判决的优势,从而使仇人一举灭亡。这种复仇方式就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杜十娘骂孙富、骂李甲,又投江自尽可以看出,杜十娘有着自尊自爱,坚强守信,宁折不弯的性格。而李甲则是一个庸弱自私,没有主见,背信弃义的富家子弟。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为杜十娘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即使李甲知道杜十娘箱中尽是宝玉,价值万金,父母性情再严,将来也可吃穿无忧,李甲也不可能终生不变对十娘的忠诚,因为李甲是富贵子弟、纨绔少年,他对杜十娘的感情是真的,但一旦和自己的终生利益、家庭地位名声相冲突时,他便动摇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超越时代的人,不可能脱离他生活的环境。因此说李甲不可能对杜十娘终身忠诚。

那么,杜十娘的悲剧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呢?从情节发展过程分析,杜十娘的悲剧中透着许多偶然性,但这些偶然又是当时社会环境所滋生的必然。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妇女的依附性地位和妓女卑微的社会地位,人与人之间以利相交的关系,这些都与杜十娘对纯真感情的追求格格不入,造成了杜十娘悲剧的必然性。

也许你会说,杜十娘有不为人知的百宝箱,她可以自己赎出自己,或另觅知音,或泛舟江湖,但她却选择沉入江底,这究竟是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认识:杜十娘追求的不是短暂的欢爱,也不是形式上的婚姻,而是一种相互珍爱与尊重的真情。在长期的妓女生活中,她受尽欺凌,当她苦心经营终于从良后,得到的却是被欺骗、被买卖、被遗弃。在这个人格、尊严、良知、情感等作为商品买卖的社会环境中,她追求真爱的理想破灭了,所以她选择了以死抗争。

请问《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个人的遭遇成因是什么

内容提要:有明一代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资本主义的萌芽,商贾势力的膨胀,市民阶层的兴起,享乐人生的感性生命取代了理性原则,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形成巨大冲击,形成道德沦丧、人欲横流的社会风气。本文正是力图从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悲剧的根源来说明明末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实事小说纳粟入监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等级森严

明代特别是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产生了新的市民阶层,他们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形成巨大冲击,他们无所顾忌地放纵人的自然欲望。明末社会成为一个道德沦丧,人欲横流的社会。导致这种社会风气形成的重要原因是明末商贾势力的膨胀。下面从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的悲剧根源来说明明末的社会现象。

一、从《负情侬传》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相传为明代的实事,这个故事创作背景有很强的时代性。冯梦龙《情史》卷十四《杜十娘》篇末提到“浙人作《负情侬传》”。《负情侬传》实为云间宋懋澄(幼清)所作,亦即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蓝本

宋幼清的《负情侬传》作为一部文人小说放置在文人案头,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冯梦龙依这部实事小说为蓝本,极力发挥了他心理刻画、文字运用等方面的才能,迎合了广大市民的欣赏趣味,更贴近了社会现实,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因此属于现实主义。人物形象也更能反映时代特征。这种改写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他的落魄不遇,通脱浪荡的生活,使他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到市民阶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民思想的影响”,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崛起。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市民文学也蓬勃发展起来了,“三言”“二拍”便堪称当时的典范。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二、商贾势力的膨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时代性

作为实事小说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不仅其创作背景有很强的时代性,其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有很强的时代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末社会商贾势力膨胀的一些表现:

小说开篇写到:“话中单表万历二十年间,日本国关白作乱,侵犯朝鲜,朝鲜国王上表告急,天朝发兵,泛海往救。有户部关奏准:目今兵兴之际,粮饷未充,暂开纳栗入监之例。原来纳栗入监的有几般便宜。好读书,好科举,好结交,结末来又有个小小前程结果。以此宦家公子,富家子弟倒不愿做秀才,都去授例作太学生。自开了这例,两京太学生各添至千人之外。”

蟾宫折桂几乎是每个读书人的向往,也是他们的专利。而这条法令的颁布则意味着:现在这些充满铜臭味的商贾,只要交了足够的钱,就可以入国子监读书,出监后就可以当官。这一切令那些穷酸秀才们分外恼火。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这种局面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当时的社会。

明王朝刚建立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生产力原已遭到元蒙统治者的长期摧残,元末那二十多年的战乱,使得形式十分严峻,这就迫使明政府花大力气改革旧的经济制度,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朱元璋认为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即重农抑商。于是为了保证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了防止元末以来的大商贾操纵国家经济命脉,明政府在立国之初甚至不惜使用暴力把商贾强压至社会的最底层。

可是经过了长达一百五十余年的艰辛历程,到明代中叶以后,商贾又成了一个极为富有且极具影响力的社会阶层。从景泰年间开始,明政府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竟实行了名曰“纳监”的创收政策,即只要向政府缴纳一笔钱粮,就可以进国子监读书,出监后就可以当官。这条政策实行之初还有个限制,即只有秀才才可以纳监,可是秀才身上的油水毕竟不多,后来这个限制也就取消了。新的政策规定,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加倍缴纳钱粮,就统统录取为太学生。国家实行这种解决财政困难的办法时,并不是不知道它将“使天下以货为贤,世风日陋”然而却也顾不上了,“或遇岁荒,或因边警,或大兴工作,率援往例行之,讫不能止。”,终于使纳监成了一种与科举并行的制度。“自开了此例,两京太学生各添至千人之外。”以至李布政长子李甲“未得登科,援例入于北雍。”和南雍中朋友种盐出身的孙富站在了爱情的同一起跑线上。

商贾与儒生这两者社会地位的一升一降,不仅显示出商贾势力的暴长,而且也表明了封建的传统观念正遭到了猛烈地冲击。试想,在封建社会里,士人被称为社会的精华,国家的精神支柱,而一旦这部分人抛弃了孔圣人的“君子谋道不谋食”的古训,终日为谋利而奔走,这便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国家精神支柱的崩溃。可见商贾势力对当时社会的冲击有多么大。

三、道德沦丧、人欲横流——杜十娘的悲惨是社会的产物

有人说杜十娘的悲惨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体现了明末“情”与“礼”的矛盾,以“情”反“礼”,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提出的控诉。真是如此吗?

事实上,在这样一个人伦沦丧、人欲横流的社会挣扎的女人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打上那个时代的深刻烙印。我们不可能要求她超然物外于那个社会现实而独立独行地存在着,出淤泥而不染,因为这也是决对不可能的。她对百宝箱的魅力如此深信不疑,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和金钱的联合压迫下,她个人的梦想必然会破灭。那么她个人面对的又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

(一)商品经济使人欲横流。

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封闭的传统的人际关系格局,使异性间的交往变的频繁。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观念,使两性关系可以交易交换。男女之大防的樊篱被冲破,从而导致了两性关系的极度紊乱。

从当时充满原始性骚动的山歌,到“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的病态性观念,再到公开流传的春宫图册和淋漓尽致的性描写的淫秽小说,我们不难想象当时人们占有女色的欲望是何等的强烈。晚明时期,更有和尚娶妻蓄妾狎妓的,他们宣称什么“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公然纵欲享乐,情欲如泛滥的洪水冲跨了程朱理学的禁锢和传统的伦理道德,好色纵欲成为世俗社会风气,不可避免的波及到社会各阶层,观乎“三言二拍”中的文人,亦多追逐女色之辈:郑大卿(《醒世恒言》卷十五)、闻人嘉(《拍案惊奇》卷三十)、权次卿(《二刻拍案惊奇》卷三)、风来仪(《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在他们身上我们看不到“柏拉式”的精神恋爱,而是实实在在的情欲行动,他们赤裸裸地表现对恋情的沉溺、陶醉,毫不掩饰对异性的渴求、艳羡,不择手段地使爱情的理想变成现实。“吴中四士”之一的唐寅为了一个漂亮女子的微笑不惜卖身为奴,终于娶之而归。汤显祖在其作品中对男女关系津津乐道,甚至流于猥亵。《牡丹亭.道觋》中对石道姑因阴道闭锁不能过正常性生活的描写近千字。且极为不雅,流于庸俗。这一方面与他仕途失意寄情剧作有关,另一方面,明末纵情纵欲的风气对他也不无影响。

那么,李甲与杜十娘的爱情基础是什么呢?那杜十娘生的“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美艳至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原非为过。可是杜十娘当时是“自十三岁破瓜,今一十九岁,七年之间不知历过多少公子王孙,一个个情迷意乱,破家荡产而不惜。”这时的李公子“把花柳情怀,一担儿挑在她身上。”“朝欢暮乐,终日相守”这和当时的文人学士纵情声色毫无二致。这和“生性风流、惯向青楼卖笑、红粉追欢,若嘲风弄月,倒是一个轻薄的头儿”的孙富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那孙富“魂摇心荡,迎眸注目”只为“等候再见一面”。这种“真情”和李甲的又有什么不同?难怪二人“先说些斯文套话,渐渐引入花柳之事。二人都是过来之人,志同道合,说得入港。”杜十娘的爱情之花注定会无果而凋。

(二)封建势力依然等级森严。

从反面说,杜十娘把实现自己的“从良之志”托付于这样一个世家大族的纨绔子弟身上,这是否也暴露出了她囿于社会世态的局限和受到寄生生活的腐蚀呢?我们先暂时不对她“贴标签”,先拿她与《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花魁娘子作些比较。

《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花魁莘瑶琴也是当时的名妓。起先,她因卖油郎秦重不是“有名称的子弟”,是不愿接待“秦小官人”的,作者用“立住脚”、“转身”、“推”、“仔细看着”、“默默无言”、“一饮而尽”、“也不卸头,也不懈带,逦脱了绣鞋,和衣上床,倒身而卧,”一连串的动作来表现她那“千金身价”、“待价而沽”的心理。这是名妓的生活处境决定的。她在醉酒时,秦重对她格外体贴,她才觉得秦重是个忠厚老实的好人,但她仍在“市井之辈”与“衣冠子弟”之间徘徊不定:虽然“千百中难遇此一人”,“可惜是市井之辈,非是衣冠子弟,情愿委身事之。”及至受到吴八公子的侮辱欺凌后才明白那些“豪华之辈、酒色之徒”只有“买笑追欢的乐意,哪有怜香惜玉的真心。”这才做出决定:“我要嫁你。”莘瑶琴终于在严酷的现实对比下清醒过来了,对秦重坦言:“布衣蔬食,死而无怨。”

如果说莘瑶琴经过事实的教育对比而看中了秦重的忠厚老实,那么杜十娘究竟看中了李甲什么呢?想那李甲第一无才,“自幼读书在庠,未得登科,援例入于北雍”,算来只相当于今天的自费生;第二无财,“囊箧渐渐空虚,手不应心”。而那杜十娘国色天香,聪颖过人,又有不下万两黄金的家私——百宝箱,何以对李甲情有独钟?除了我们赞扬的杜十娘对爱情坚贞执着外,谁也不能排除她恰恰是看中了李甲的门第。她满心希望借着李甲的情份,借着李甲的家世门第,可以跳出欢场卖笑的火坑,希望能被布政老爷“收佐中馈,得终委托”,从上层阶级那儿乞讨一种合于市民口味的生活。

杜十娘有才有貌,又有百宝箱,这些是她的资本,她正是想凭借这些资本向封建权利和地位挑战,以达到金钱和权利地位的妥协。她想和布政老爷作一笔交易。从她的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处在上升时期的小资产阶级的影子。风尘女子分外期望找个有权势的人从良,商贾们也同样渴望找个官僚做靠山。越是处在最底层,对权利越是向往。可是杜十娘作为商女的形象最终还是败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势力下,就像中国的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强大的封建势力扼杀下最终胎死腹中一样,这是社会的悲剧。

封建地主阶级推行多妻制,又以嫖妓补充婚姻的不足。但他们又道貌岸然地保持着他们的尊严,入室须门当户对,名媒正娶,以维护其世系的利益,这恰恰是出身微贱的杜十娘难以抗衡的。是的,布政老爷也许会爱上那只百宝箱,但对杜十娘这样的风尘女子,他是不会允许她登堂入室的,这会玷污他的家世门风,而这正是他尊贵社会地位的基础。就算他见钱眼开,先贪了那万两黄金,而杜十娘也必然不能在他的家庭存活下去。难保李布政不会先贪了她的百宝箱,再将她转卖他人。李布政会爱钱,但他更爱自己的地位。

我们再来看看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命运吧。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阶层,经过一百五十多年的蛰伏,终于在明中叶后蠢蠢欲动,要破茧而出了。他们一天天财大气粗,颐指气使,他们妄图想依靠金钱打败或是换取一点权力。

商人行商,免不了要同各种官员打交道,他们经常受到各级官吏的敲诈勒索。他们深深感受到权势的魅力和没权力的痛苦。官吏大权在握,而商贾只是他统治下的小民。可是在后者手中,却有着使官员们眼红心动的钱财。事实证明,商贾们要想获得更大的利益,并且保持这种利益的持久性,权力是最好的工具,于是,商贾们便对政治权力表现出极大的向往与追求。但是,当权者仅仅是为了钱,而并非愿意与这些下等人来分享手中的权力,他们极力维护那等级森严的尊卑制度,于是两者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起来。直到清兵入关后实行闭关锁国的统治政策,中国的资产阶级终于敌不过强大的封建势力的扼杀,胎死腹中了。

(三)金钱资本使道德沦丧。

那么,如果杜十娘抛开门第观念,带着万金之资,找个像秦重那样的市井小民下嫁,岂不就能平安幸福地过完此生了吗?似乎只有融入市井阶层才是她唯一的出路。真的就如此吗?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封建势力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的金钱冲击下,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吧。

新兴的资产阶级自恃拥有雄厚的财力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冲击,他们提出了以金钱为中心基础,树立新的伦理道德观念,建立新的尊卑秩序和人际关系的要求。而一旦金钱被推为至尊,那么千百年来被尊崇的观念必会遭到怀疑和否定,原先被视为神圣的东西也难免受到亵渎的命运,也正是在这时,封建伦理道德遇上了空前的危机。

昔日孟子曾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在封建社会里历来被奉为基本的行为准则。五伦成为封建社会的道德基础,我们来看看明末的情形又如何呢?当时的小说家们以形象的故事回答了这个问题:

李渔在一篇小说中写到:某老人有两个儿子,他在儿子家过活是“熬得骨瘦如柴。”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一位无嗣的老人,后者告诉他说:“我近日承继了两个小儿,倒还孝顺。”并邀有子的老人同去享用几日。第一天,据说是大儿子供给,“只见美味盈前,异香扑鼻”;第二天,是二儿子供给,“又见佳酥美肴,不住地搬运出来。”一连几日,天天如此。有子的老人非常羡慕,提出要见见那两位公子,看看他们为何会有“这样的孝心。”无嗣的老人道:“要见不难,待我唤他们出来就是。”就向左边唤道:“请大官人出来。”伸手在左边袋里摸出一个银包,放在桌上。又向右边唤道:“请二官人出来。”伸手在右边袋里摸出一个银包,放在桌上,道:“这就是两个儿子,老兄请看。”有子的大惊道:“这是两包银子,怎么说是令郎?”无嗣的道:“银子就是儿子了,天下的儿子哪还有似他孝顺的?要酒就是酒,要肉就是肉,不用心焦,不消催促,何等体心。他是我骨头上挣出来的,也只当自家骨血。”。“银子就是儿子”这是老人从辛酸的遭遇中总结出来的教训,而“天下的儿子那里还有孝顺似他的”一语,就是对当时社会上的孝道沦丧的概括。

五伦之中,紧排在父子之后的便是夫妻。封建社会里,对妻子来说,贞操极为讲究,也是要求极严的问题。可是,一旦钱财在婚姻方面上升为第一要素,对妻子的贞操的处理方法便会不同,当钱财与贞操发生冲突时,是否还要遵循传统的道德观念就要从长计议了。

凌蒙初笔下的开小酒店的李方哥竟然为了银子主动唆使妻子去与富商勾搭。事情的起因是徽商程朝奉看上了李方哥的妻子陈氏,便带了银子去说:“我借来用用,仍旧还你。”并还讲明这是“现钱买现货,愿者成交,若不肯时,也只索罢了。”该如何决定全由李方哥自己拿主意。面对程朝奉留下的那锭样银,李方哥夫妻俩便商议开了:

李方哥说罢,就将出这锭银子放在桌上。陈氏拿到手来看一看道:“你男子汉,见了这个东西,就舍得老婆养汉了。”李方哥道:“不是舍得。难得财主家倒了运,来想我们。我们拼忍着一时羞耻,一生受用不尽了。而今总是混帐的世界,我们又不是什么阀阔人家就守着清白,也没有人来替你造牌坊,落得和同了些。”、、、、、、陈氏见说,算来也不打紧的,当下应承了“就守着清白,也没人来替你造牌坊”一语是李方哥劝说妻子的理论根据。这个小商人已经习惯于用生意的眼光看待世间的一切,他并不把贞操看成一种道德规范,只是感到守着清白却无报酬,这件事算来太不合算,既然能换点银子,不如“落得和同了些。”

五伦是封建统治的道德基础,是人们的五项基本行为准则,现在连这些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世风如此,难怪杜十娘对她的百宝箱寄予极高的期望。色艺双绝,又有万金之资,她有什么样的理由选择秦重而不选李甲呢?前者可以给她一生平静恬淡的生活,而后者却可以给她一个尊贵的名分,即使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妾,比起青楼卖笑的卑贱,其身份的转变也会更令她向往,这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仅凭这点就对杜十娘横加指责。即使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杜十娘若选择了秦重,恐怕仍有许多人会羡慕秦重是“白白捡了一个天大的便宜。”更何况是那个追名逐利的社会,所以杜十娘的局限是社会的局限,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资本主义的萌芽,商贾势力的膨胀,使得道德沦丧、人欲横流。正如马克思所说:“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的关系。”这虽为我们所不耻,但我们从整个社会发展历史来看,这无疑又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随着商贾势力的萌动膨胀,几千年来等级森严的伦理道德日趋土崩瓦解,这对人们的思想领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解放。人欲横流的世风,标志着千百年来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正统的禁锢人欲的思想被抛弃,从封建社会迈向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飞跃,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滚滚车轮。在当时,在沉寂了千年的封建制度笼罩下的中国,这些思想振聋发聩,打破了人们的思想枷锁,让人从禁锢下解放自己,追逐一下自我欲望,这是人性的解放,更是时代的进步

跪求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全面资料及全面理解。

【故事起源】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白话小说集《警世通言》卷32,冯梦龙的代表作品中的名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

编辑本段【小说的整体评价以及塑造的任务特点】

这篇小说在许多文学史上定义为反封建反礼教的爱情小说,杜十娘的悲剧是黑暗的封建社会对她的欺骗挤压所造成的。这篇小说从整体结构来看,确是很不错的,以其细腻的笔触塑造一个执著追求自己心中美好愿望的女性形象,取得了非凡的、卓越的艺术效果。

【故事情节】

名妓杜十娘久有从良之志,她深知沉迷烟花的公子哥们,由于倾家荡产,很难归见父母,便处心积虑地积攒一个百宝箱,收藏在院中的姐妹那里,希望将来润色郎装,翁姑能够体谅一片苦心,成就自己的姻嫁。经过长期考验和寻觅,她选择了李甲,并且欲望终身托付于他,因而让李甲四处借高利贷,又拿出自己私蓄的银两,完成自己从良的心愿。投奔他人从良是杜十娘重新做人的必由之路,因此姐妹们听说她顾从李甲离开妓院,大家都是纷纷相送,并以资相助为盘缠将百宝箱还给于杜十娘。其实,前部分的经历是杜十娘与李甲素不相识,李甲担心归家不为严文所容,杜十娘便与李甲泛舟吴越,徐徐图之。在途中,一富家公子偶然相遇,目睹杜十娘美貌,心生贪慕,就乘与李甲饮酒之机,巧言离开,诱惑并使李甲以千金银两之价把杜十娘卖给了他,杜十娘明知自己被卖弄,万念俱灰。她假装同意他们的交易,却在正式交易之际当众打开白宝箱,怒斥奸人和负心汗,抱箱投江而死。

【人物形象分析】

杜十娘美丽,热情,心地善良,轻财好义。她有心向李甲,爱的是人,不是钱。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足见真情。

她聪敏,机智,颇有心机。为赎身,早有准备。她跟鸨母争执时,机敏地抓住鸨母一时气话,达成口头契约,使鸨母没有翻悔余地。从中,既表现了她的心计,又可以看出她为争取幸福自由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她刚强,坚定。当她知道李甲听信孙富的巧言谗语,为了千金之资,得见父母,将她出卖时,她的内心痛苦和悲愤是可想而知的,杜十娘的一声冷笑,显示着她的尊严,更显示出她的刚烈。最后,她“用意修饰”自己,也是用美丽的形象来维护自己人格的美丽和尊严。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百宝箱"的多重意象解读】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下简称《杜十娘》)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1574—1646)“三言”中的名篇,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占据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高峰。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这篇小说被编入了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本)第四册的中国古代小说单元中。据考证,《杜十娘》是冯梦龙根据同时代的文人宋懋澄(1565—1616)的《负情侬传》改编而成的。①当属明代的"拟话本"。故事叙述的是:明万历二十年间,京师名妓杜十娘为了赎身从良,追求真爱,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太学生李甲。可李甲生性软弱,自私,虽然也对杜十娘真心爱恋,但又屈从于社会,家庭的礼教观念,再加上孙富的挑唆,他最终出卖了杜十娘,酿成了杜十娘沉箱投江的悲剧。这个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戏曲、电影,也曾被翻译成外文,流传到日本、欧洲等地,在国内国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之所以如此,除了杜十娘这一悲剧人物形象感人以外,小说中的“百宝箱”这个具有多重功能和意义的意象创造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对这个意象的处理,可谓匠心独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百宝箱”是连接故事的线索。小说中,“百宝箱”的出现一共有四次,构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次:当李甲为筹集从鸨儿处赎出杜十娘的三百两银子而到处奔波借债,但又毫无着落时,杜十娘拿出了“私蓄”的(说是从姊妹处借的而实际上是从“百宝箱”中拿出的)一百五十两来“任其半”(此外还有二十两作“行资”),终于感动了柳遇春借来另一半,使李甲能顺利地赎出杜十娘。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次:当杜十娘和李甲告别柳遇春和众姊妹准备上路时,谢月朗“命从人挈一描金文具至前,封锁甚固,正不知什么东西在里面。十娘也不开看,也不推辞,但殷勤作谢而已。”这"描金文具"正是“百宝箱”,有了这个“百宝箱”,夫妻俩浮寓吴越间的山水之费就不愁了。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次:当李甲用完那二十两白银,为行资匮乏"正当愁闷"时,杜十娘又取钥开箱,拿出白银五十两充当行资。这一次"百宝箱"虽然被当面打开,但李甲"在旁自觉惭愧,也不敢窥觑箱中虚实",致使"百宝箱"又一次坠入五里雾中。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第四次:当李甲受孙富挑唆,将杜十娘出卖时,十娘悲愤交加,取钥开锁,将箱中宝物一一投之江中,最后自己也"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一次"百宝箱"才让李甲,孙富和旁观者一览无余,使李甲"又羞又苦,且悔且泣",但却悔之晚矣。这是情节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也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为连接故事线索的"百宝箱"犹如千丈游丝,有萦花粘草之妙;恰似蜻蜓点水,若即若离;又像神龙之宛游,忽隐忽现。"百宝箱"这个意象在小说中的四次出现,对情节发展起着暗示和推动的作用,前三次出现(其中第一次是暗示)读者均不知箱中为何物,也不太在意,直到第四次出现,读者才恍然大悟。这正是作者构思的巧妙所在。

其次,"百宝箱"是叙事编辑的妙笔。小说中,"百宝箱"先合后开,延长故事的秘密,给读者设置了悬念,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具体而言有两点:

1。控制叙事距离,形成叙事节奏。"百宝箱"的四次出现,是紧接着前一事件完成的新事件的准备,是在旧紧张解除之际的新紧张的来临,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故事情节跌宕多姿,曲折变幻。

2。调节叙事视角,制造叙事张力。我国传统小说,叙述故事多采用全知视角,事件的前因后果,线索的来龙去脉,人物的一生行事等都要向读者交代得一清二楚,否则就会有叙事不完整之嫌。《杜十娘》却不同,它采用限知视角,使读者开始并不知道百宝箱为何物,也不知道杜十娘日常秘密积攒百宝箱的具体情况和心态,直到杜十娘被李甲出卖之际,开箱取宝投江之时,才知道她还有一个百宝箱。这样读者就会想到:杜十娘为什么要积攒百宝箱又为什么一直不肯把百宝箱的秘密告诉李甲在关键时候又为什么不让百宝箱发挥作用,而白白地将它沉入江底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答正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也是读者理解小说内涵的关键。

再次,"百宝箱"是杜十娘悲剧意蕴的象征。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杜十娘悲剧的社会历史意义如何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多种猜测和诠释,然而却总是不尽人意。比如有人认为,李甲是残害杜十娘的直接凶手,是他的"负情"把杜十娘推入江中;也有人认为孙富是造成杜十娘悲剧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孙富的挑唆,也许李甲不会抛弃杜十娘;还有人认为,把杜十娘的悲剧归因于李甲的负情和孙富的挑唆,都未免简单化,表面化,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应该是封建礼教,小说正是通过杜十娘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笔者以为,第一,二种观点固然过于肤浅,第三种观点看似深刻,却也未免公式化,概念化,未能尽其妙。如果我们从"百宝箱"这个意象入手去解读杜十娘形象的悲剧意蕴,也许是一条新的通途。

1."百宝箱"是金钱的象征,是利益的代表。我国明代,正是商品经济兴起和繁荣的时期,专门用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手工工场已初具规模。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金钱和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严重挑战,根深蒂固的封建门第终于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开始动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由宗法伦理向利益驱动转变。这种背景在《杜十娘》这篇小说中是有所交代的:"古人云:'以利相交者,利尽而疏'","常言道:'说着钱,便无缘","如今的世情,那有顾缓急二字的",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鸨儿与杜十娘,三亲四友与李甲,李布政与杜十娘,孙富与李甲,甚至李甲与杜十娘,都是建立在金钱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正是杜十娘积攒"百宝箱"的原因,她幻想利用"百宝箱"来换取李甲的爱情。

2."百宝箱"是杜十娘价值的象征,希望的寄托。小说中的杜十娘,是一个聪明,美丽而热情的女子,但因"命运不辰",落得"风尘困瘁",饱经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蹂躏,过着人间地狱般的生活。她渴望摆脱这种非人的处境,做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人,因而"久有从良之志"。但是,一个女人,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又谈何容易。更何况,杜十娘所追求的,又不是一时的欢爱,一般的婚姻,她要追求一种人间真情。所以,杜十娘才苦心积攒"百宝箱",希望用"百宝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用"百宝箱"来换取真正的爱情。在选择李甲托付终身之时,杜十娘又一直不肯把"百宝箱"的秘密告诉李甲,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但是,杜十娘太天真了,在利欲熏心的社会里,在充满铜臭的人与人的关系中,哪有什么真情可言!她的希望是注定要破灭的,她的悲剧是注定要发生的。

3."百宝箱"是社会和人性激烈冲突的象征,是杜十娘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杜十娘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封建礼教占统治地位,同时又交织着利害关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生长真情的土壤;在这样的社会里,真情就像柔弱的嫩芽,没有养料和水分,只有枯萎和死亡。杜十娘太有尊严了,太相信人性的力量了,她甚至误以为金钱可以买来真情。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本来就算李甲负义,杜十娘太可不必投水自尽,她有青春,美丽,还有金钱,她还可以另寻他欢,就算独自一个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吃人的封建礼教,自私自利的人际关系,使杜十娘彻底的失望了。一个曾经对自己感激涕零的人,一个自己真心爱的人,只为"一千两",为个人私利,就不惜背信弃义,断然出卖自己,而且还面有喜色,心无愧意。试问天底下有什么地方可以容纳下这样一个弱女子,可以容纳她追求美满的生活试问又有何药物可以治疗她那颗破碎的心,可以抚平她灵魂的创伤杜十娘,她只有用骂来表示内心的极大愤慨,只有用死来反抗这个暗无天日的社会,来保存自己的尊严和清白!。杜十娘沉下江去的不是"百宝箱",是人性,是道义,是良知,是人心,因为当时社会容不下这些东西,杜十娘始终没能躲开礼教的罗网,成为一个金钱和利益的牺牲品。杜十娘,看错的不是李甲,而是看不透封建制度和礼教对人性的毒害和摧残,看不透金钱和利益对人间真情的践踏与戕贼。而李甲,孙富之辈,只是成了间接的杀人凶手而已!

可悲的杜十娘,可叹的一曲社会和人性的双重悲歌。

【杜十娘为什么沉了百宝箱】

「三言二拍」是一本很有趣的书,有趣在其中写了一个不甘于被卖的妓女选择投江自尽的故事,更有趣是,妓女投江时抱着一个价值连城的百宝箱,卖掉她的男子不免是财色两空。这个故事叫做「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我小学二年级读过,印象深刻。这令我不免觉得男性可怕,他可以将自己曾经深深喜爱的女人卖掉(缘于他的火热的表白缘于他花了大量金钱,一个男人舍得出钱出力自然是爱的不轻),那么他当时的内心是否有恐惧与内疚,答案是"没有"。而另一篇与之结局相反的唐传奇「李娃传」,说的是妓女李娃骗光了公子郑元和的钱跑掉,郑公子很惨沦落到唱丧歌为乞丐最后僵卧雪中,李娃重遇落难公子看他衣衫褴褛满身疮疥觉得对不起他(16岁的李亚仙小姐多少还有良心也没有老练事故到绝情的地步,所以我猜她还是真正喜欢过郑元和的),两人抱着大哭一场,而后资助他上京赶考求得功名,自己也被封为"(言开)国夫人"。在这里我们看到,人们通常讲的"婊子无情"范式被打破,婊子还是有情的并且是有见识的。真正无情的应该是嫖妓之后又觉得自己不值企图悔悟走上"正途"的男子。

美人和钱是男人的最爱,但因为被辜负,只好一起毁灭。它们的一起陨落带有消极而凄美的气息。

我感兴趣的在于,在这个后面,显然是有一个价值评判的,妓女是货色的,但在人格上,她并不低贱,她是聪明而自觉的选择自己的道路,一辈子选择倚门卖笑的生涯相当恐怖,在张岱的「陶庵梦忆」里写到年老色衰的"歪妓"(一般妓女)仅仅几字已是凄酸刻骨:"多五六百人,……人无正色……言笑哑哑声中暗带凄楚",神女生涯原是梦,当然最好的结局是从良,但是一定要眼明心亮,一旦所托非人则贻误终身。她的对象小开李甲温柔敦厚,曲意奉迎都是表面现象,那是因为他钦慕的对象是一代名妓,图一宵之乐价格不菲,很多男人是"不可得而赏",独占花魁的心态使之有极大的满足,可惜他也因此挥霍无度床头金尽步入式微,(如果妓女精明如李娃骗了郑元和公子立马卷了钱跑路也好,至少有钱傍身,不至沦为货物由人买卖),十娘反而觉得他老实可靠(说来女人真是笨)十娘错在要赎身和他去苏杭浮居,过过世外桃源的生活。她没有象一般的良家妇女极力鼓励这个小开考功名,自己顺便当当诰命夫人提升社会地位,她是比较单纯的,这种单纯的生活理想不幸与传统的价值观相冲突。

文人嫖妓不是罪过,因为在唐到晚明的传奇故事及墨客骚人的生涯里,妓女尤其是名妓(伎)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如红拂女,柳如是,李香君,她们与文学,雅兴,国运,气节之类的话题分不开,她们在货色的同时也充当道德劝谕者的角色,要求文人走正统的道路:或谋功名,或取天下,或保晚节。她们一般会得以善终,因为她们的善终取决于男性的价值认同,"取之则贵"。所以不难体会将郑元和玩之于掌股,害他沦为唱丧歌的乞丐最后僵卧雪中的李亚仙小姐,一旦良心发现同时觉得郑先生犹如潜力股可以投资换取相应的社会价值,马上资助他求取功名,慧眼识珠的妓女李小姐居然弄个言开国夫人当当,前面她的无情绝义心狠手辣一笔勾销。

但是若果摆脱这种与正统相违背的道路,只是强调情爱,真象恩格斯先生说的"以双方的平等互爱为原则",那么她的结局就将导致悲剧,这是为传统价值观不容的,就象「三言二拍」里同为士子妓女题材的小说,才子王显龙为妓女玉堂春伤心,朋友劝的一段话:"须知那功名比婊子重要",婊子纵使有情到底还是婊子,而仕途功名是万万不可耽误的,婊子的出现不过是为了士子迷恋烟花造设一个绝境,为后面发奋求取功名做一个反衬,一旦功名到手也就是迷途知返的象征。但婊子如果能象一个良家妇女劝解士子求取正道时,婊子的人格就得到提升,反之她仅仅要求一段爱情,她就只能招致被抛弃或者死亡的下场,士子对其是"舍之则贱"的态度,并不以其道德本身的价值为准。

杜十娘地位卑下操贱业,为出身名门的李甲家庭所不容,李甲散尽钱财心存胆怯(无论是慑于父命还是怯于世情),思前想后终于还是将她卖给盐商,价格一千两。这个交易若果从最后的结局看,李甲绝对做了亏本买卖,杜十娘的卖身之资何止一千两,她只有慨叹:"妾腹内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她不会认命于是她只有投江,烈性的杜十娘不仅要毁灭自己的身体包括毁灭她意识中理想化的爱情,这是她可以自己掌控处理的,诚如边雅(walterbenjamin)所说:"我们探讨精神性的性爱化吧,这乃是妓女的道德,她以性爱去体现文化,性爱是最猛烈的个人主义。"在精神化的性爱之外,她更要毁灭她货腰生涯赚取的钱财,"百宝箱"内的奇珍异宝代表她以身体交易换来的巨大价值,依靠这种价值她是可以在某种程度内自己选择对象,谋求新的生活,金钱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助长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假使她仅仅是将所有希望寄托于嫁一个"良人",而无任何经济力量作为后盾,她的境遇会更加悲惨。这个价值连城的"百宝箱"实际上代表为文人阶级对立的新的道德观--代表正在兴起的市民阶层的经济独立的价值观,这是身为所谓的高级阶层所没有考虑到的。也许李甲早知杜十娘有钱,就不会那么容易的将她转手易人了,金钱在某种程度上将会扩大感情的衍生空间。

但是,十娘是在最后揭示这一原则,或者在内心她的过往经验告诉她对男人的信任是极有限度的,这个限度需要经过一定时间与相关条件的考察。但是她的考察证明自己所托非人。这不免是遗憾的,深深的绝望最终导致她的死亡。

这种新兴的道德观在李甲的心里投下阴影,他失去了美人,更失去了他所看重的金钱,这双重打击使他郁郁成疾。

篇末双重的毁灭震撼人心,但是也喻设着一种苍凉的味道,所有的古典爱情故事(少数作品除外)都是和传统的男性中心价值观息息相关,一旦脱离这个喻设前提,它们就无法独立存在.

【赏析】

本篇选自《警世通言》,是“三言”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通过描写误落风尘的下层女子杜十娘对爱情和幸福的热烈追求,及其理想破灭、悲愤自沉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对妇女的侮辱与残害,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和冷酷。小说以精微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杜十娘这一光辉的典型形象。她饱尝人生的屈辱,倍加渴望获得纯真的爱情,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她天真善良、机智谨慎、知情重义、刚毅坚强,与懦弱自私的李甲和奸诈阴险的孙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小说情节跌宕,一波三折,写尽了杜十娘的人生悲欢、爱情离合,特别是借银赎身、姊妹送行、泊船瓜洲以及抱匣投江等情节描写,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小说构思精巧,结构谨严,如柳遇春的五次出场、百宝箱的时时出现,推动了情节发展,丰富了小说内涵。小说语言精练、个性化,富有表现力。

【名家点评】

冯梦龙: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叙山歌》

冯梦龙: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今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古今小说序》

凌蒙初:独龙子犹氏所辑《喻世》等书,颇存雅道,时著良规。《拍案惊奇序》

笑花主人:墨戆斋增补《平妖》,穷工极变,不失本末,其技在《水浒》、《三国》间。至所纂《喻世》、《醒世》、《警世》三言,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可谓钦异拔新,恫心戒目,而曲终奏雅,归于厚俗。《今古奇观序》

【创新式评析】

前人将杜十娘的悲剧更多地归因于孙富和李甲这两个人物的个人品质,而深入社会本质的层面。我们可以看到金钱和权势对人性的腐蚀,传统观念对女性尊严的无视和戏弄,成为这部剧作中杜十娘悲剧的原因。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然后自己也跳船自尽。西方人要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在西方人眼里,杜十娘是为负心郎李甲殉情而死,但她又为什么把财宝沉掉?于是不明白。实际上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学作品,没有把中国女子的复仇心理真正刻画出来,所以西方人不明白。

中国女子自古就有一种独特的复仇情结,那就是在自己死后用社会舆论来压迫官府治仇人的罪--最好是死罪,以此来向仇人索命复仇。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自己当众自尽,实际上是她选择的最好的复仇方式。她已经看透了李甲是个伪君子,所以她不仅要沉掉财宝让只认钱的李甲心疼,而且还要用自己的死唤起周围的人,特别是用舆论压迫官府对李甲进行追究,追究他的逼死人命罪。请看这段《明代演义》上是如何说的:“船上舟子和岸边闻声而来的过路人,纷纷痛责李甲的薄幸、孙富的阴狠,趁着人声鼎沸之际,杜十娘抱起那个百宝箱,纵身一跃,跳入冰冷的水中,转眼就无影无踪。”

中国古代法律可以说是按成语办事的,所谓“冤有头债有主”,而不太讲究对人死亡的直接加害证据的。一百个人都看见是杜十娘自己跳下船淹死的,但是,中国的官府正因为一百个人看见了才要治李甲的逼死人命罪--西方可能没有此罪。西方的法律会认为,杜十娘是自杀,李甲并没有推她,李甲与杜十娘的死就没有关系。一百个人都看见了,不正好证明他是无罪的吗?

中国人的思维比较讲发展的观点,讲辩证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国人也比较讲究和看重舆论环境。杜十娘深知:要想让李甲受惩罚,官府的法律中有“逼死人命”这一条。如何让官府来认定呢?就是用中国人联想的特点和中国人舆论的力量。中国人的证据思路和其中体现的理性与西方是不一样的。在杜十娘死亡这件事中,与李甲无关的自杀事件,成为李甲逼死人命的案件。中国古代的法律是建立在宗族宗法的社会基础上的,这一法律在特定的情况下就能治李甲的罪。在治李甲的罪之前,李甲的名声已经坏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外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但是实现以上这一切,杜十娘非常明白:代价是自己要搭上一条命。她义无反顾地这样做了,她也是无数这样做的中国妇女的一个代表。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妇女在历史上的社会地位,她们要获得法律的帮助,就要用生命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证据力量,在众人同情的舆论中去取得判决的优势,从而使仇人一举灭亡。这种复仇方式就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杜十娘骂孙富、骂李甲,又投江自尽可以看出,杜十娘有着自尊自爱,坚强守信,宁折不弯的性格。而李甲则是一个庸弱自私,没有主见,背信弃义的富家子弟。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为杜十娘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即使李甲知道杜十娘箱中尽是宝玉,价值万金,父母性情再严,将来也可吃穿无忧,李甲也不可能终生不变对十娘的忠诚,因为李甲是富贵子弟、纨绔少年,他对杜十娘的感情是真的,但一旦和自己的终生利益、家庭地位名声相冲突时,他便动摇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超越时代的人,不可能脱离他生活的环境。因此说李甲不可能对杜十娘终身忠诚。

那么,杜十娘的悲剧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呢?从情节发展过程分析,杜十娘的悲剧中透着许多偶然性,但这些偶然又是当时社会环境所滋生的必然。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妇女的依附性地位和妓女卑微的社会地位,人与人之间以利相交的关系,这些都与杜十娘对纯真感情的追求格格不入,造成了杜十娘悲剧的必然性。

也许你会说,杜十娘有不为人知的百宝箱,她可以自己赎出自己,或另觅知音,或泛舟江湖,但她却选择沉入江底,这究竟是为什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认识:杜十娘追求的不是短暂的欢爱,也不是形式上的婚姻,而是一种相互珍爱与尊重的真情。在长期的妓女生活中,她受尽欺凌,当她苦心经营终于从良后,得到的却是被欺骗、被买卖、被遗弃。在这个人格、尊严、良知、情感等作为商品买卖的社会环境中,她追求真爱的理想破灭了,所以她选择了以死抗争。

文章分享结束,哪位女性为爱怒沉百宝箱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哪位女性为爱怒沉百宝箱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