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动命运,就是转换心智系统!

访客2023-11-26 20:05:5915

那篇,我们用甲骨文字义解读郭店楚竹书《老子》甲编第七章(通行本《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我们先看一下原文:

□(道)□(恒)亡(無)為也,□(候)王能守之,而萬勿(物)□(將)自□(化)。□(化)而□(欲)□(做),□(將)貞(鎮)之以亡(無)名之□(樸),夫亦□(將)智(知)足。智(知)【足】以朿(靜),萬勿(物)□(將)自定。以上内容录自《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

那章与之前第五、六章的内容是一个整体,从内容上来看,那章是第五、六章的延续,是老子对「干事者的心智系统」与「所做工作背后的道」之间关系做了进一步的论述,老子的阐述十分超卓!

所以,对那章中所缺的字,我们能够通过与前章内容的联络揣度出来。

而在以往的通行本《道德经》中,那几章别离处于《道德经》的第十五、六十四、三十七章,所以,以往的解读与校注对我们从头解读意义不大,因而,我们把那章现有的校注都往掉,并从构造上,梳理了一下:

第一段:□□亡為也,□王能守之,而萬勿□自□。第二段:□而□□,□貞之以亡名之□,夫亦□智足。第三段:智【】以朿,萬勿□自定。

一、「□□亡為也,□王能守之,而萬勿□自□」的内涵

1、「而萬勿□自□」所缺的是哪两个字?

那句话源自郭店楚竹书《老子》甲编第六章(前一章)结尾的「是古聖人能專萬勿之自肰」。所以,那里的「而萬勿□自□」应该是「而萬勿之自肰」。

「而萬勿之自肰」所表达的是一种成果,原因是前句「□王能守之」。

2、「□王能守之」的「王」是动词?仍是名词?

历来的解读,在那个「王」字之前再加上个「侯」字,那个「王」字就成了名词,表达诸侯王的意思。

那是个大曲解!

那个「王」字在那里是个动词。

我们在解读第五章「古之善為士者」的时候阐发过,那个「士」字,其实是「行」字,表达从「第一套心智系统」向「第二套心智系统」转换的意思,《老子》中的「各」字、「足」字所表达的都是那个「行」字的内涵。整个第五章都是老子的「心智系统转换」十分超卓的体验分享。

在「心智系统转换」胜利之前,「第一套心智系统」主导着整个堆叠构造的人体。而在「心智系统转换」胜利之后,就是「第二套心智系统」起主导感化。换种通俗的说法就是,「第二套心智系统」称王了。那就是那个「王」字所表达的意思。

那么,「王」字前面的阿谁「□」字就是「第二套心智系统」。

十分明显,在郭店楚竹书《老子》甲编中,表达「第二套心智系统」的字就是「谷」字。

展开全文

所以,「□王能守之」就是「谷王能守之」,准确句读应该是「谷王,能守之」。

3、「守」与「獣」有什么差别?

「谷王,能守之」用了「守」字,而在「至虛,恒,獣中,篤」里用了「獣」字,那两个字有什么差别吗?

「獣」是被把守的意思,表达的是「第二套心智系统」才转换的时候,还会受外在情况的诱惑,往外跑,所以,要牢牢地把守住。

而「守」的意思,连系前面的阿谁「王」字,「守」的字形能够看做是一个王,安坐宝座上,平稳不动。

4、「谷王,能守之,而萬勿之自肰」的内涵

那里先为新网友阐明一下,「萬勿」是指人所有做为的总和,与全国万物的万物,没有关系,全国万物是对「萬勿」的误读。

那句话意思就是,一小我假设以「第二套心智系统」为主导,那么,那小我做任何工作都能处在天然而为的形态中。

为什么能做到如许呢?原因就是前句「□□亡為也」

5、「□□亡為也」,谁「亡為」?

「□□亡為也」所缺两个字的谜底,要在本章末句「萬勿□自定」中,第一段中是「萬勿之自肰」到了本章的末句,怎么就成了「萬勿□自定」了呢?

那个「定」字是什么意思呢?请看下图:

甲骨文「定」字的外部构造是个表达房子的字符,就是宝盖头的字源,在房子里面是甲骨文「足」字,是回回的意思。甲骨文「定」字就是回到家的意思。

「萬勿□自定」的意思其实很清晰了,那里的「萬勿」是第一段「萬勿之自肰」的简写,「自定」是「萬勿之自肰」深层原因。

「萬勿之自肰」的浅层原因是「谷王、能守之」,深层原因就是「自定」,那个「定」表达萬勿之所以能自肰是因为「自定:彻底回回于道中」。

也就是说,在干事者与被做的事之间,存在着一种同步的关系,干事者的心智系统转换到第二套,被做的事背后的「道」也会回回道的原来,那就是「萬勿□自定」的意思。

因而能够断定,「□□亡為也」所缺的第一个字,应该是「道」字,第二字揣度为「恒」想必也不会错,所以,那句话是「道恒亡為也」

6、那段完全的句子

6、那段完全的句子

「道恒亡為也,谷王,能守之,而萬勿之自肰」

二、「□而□□,□貞之以亡名之□,夫亦□智足」的內涵

「□而□□,□貞之以亡名之□,夫亦□智足」的完全句子,肰而亡為,谷貞之以亡名之濁,夫亦之智足。

1、「□貞之以亡名之□」,最初阿谁「□」字是什么字?

「□貞之以亡名之□」最初一个「□」字的谜底,就在第三段的「智【】以朿」中脱文的【】字。

「智【】以朿」那句话源自第五章结尾的「竺能濁以朿者」,因而所脱的那个字是「濁」。

我们在第五章的解读平分享过,那个「濁」字是「心智系统转换」十分核心的关键,是「内在意识向内感知本身、并守住本身」的象形。

从某种角度来看,记住、学会那个「濁」字,就能学会「心智系统转换」!

2、「□貞之以亡名之□」,第一个「□」字是什么字?

第一个「□」字是最初一个「□」字的主体,如今最初一个「□」字揣度为「濁」字,那么,「濁」字的主体就是「谷」字。

「濁」字不是外在意识的「濁」,外在意识想濁也濁不了,实正能濁的只要内在意识:「谷」。

3、「谷貞之以亡名之濁」的内涵

那句话的根本构造是「谷貞之以濁」,「亡名之」是用来特殊阐明「濁」的。

我们先来阐明「谷貞之以濁」的内涵,甲骨文「貞」字下面是个祭天的鼎的象形,上面一个占卜的卜的象形。甲骨文「貞」字是承受上天告知的象形。甲骨文「貞」字表达一种极其持重、正式的告知的意思。

「谷貞之以濁」的内涵就是,内在意识(谷)极其持重、正式地告诉实正的本身(贞之)要向内感知实正的本身,并牢牢守住实正的本身(濁)。

为什么要加「亡名之」往特意阐明「濁」字呢?

那是因为老子在告诉看《老子》的后人,他用的那个「濁」字是甲骨文最早设想出来时的「濁」字,而不要用老子时代的语音往读那个「濁」字。

因为后世之人一读,就会用后世的字义往理解那个字。汉字开展到字、言一体的时候,原有的字义已经发作了改变。

因为所有甲骨文并非为了语言沟通而创造出来的,而是为了向后世传递「堆叠构造世界」原理与「心智系统转换」办法而创造出来的图示,所以,甲骨文在创造出来的时候,没有对应的读音,只要图形自己所包罗的意思。

「亡名之濁」意思是,那个「濁」字要从字形上往熟悉,而不要根据读音往理解。

其实,实正的《老子》,整本书也是「亡名之《老子》」,只要根据「堆叠构造世界」、「心智系统转换」的甲骨文字义往“看图会意”,才气实正大白老子在《老子》中所要表达的内涵。

4、「夫亦□智足」的内涵

「夫亦□智足」那句话中的「夫亦」十分随便被曲解为语气助词。但是,实正的《老子》是「亡名之《老子》」,所以,「夫亦」二字也是甲骨文字义的字。

解读「夫亦□智足」的钥匙在那个「亦」字上,那也是本章末句为什么会呈现「萬勿□自定」的原因,「自定」也是「自足」的意思。之前讲的「自足」,主体都是人,为什么在那里,「萬勿」也成了「自足」的主体呢?

谜底就在那个「亦」字上,请看下图:

甲骨文「亦」字,是甲骨文「大」字两边各加一点的象形,那两点是对称的。甲骨文「大」字是显性世界的象形,所以,「亦」字表达的是,在显性世界中「对称」的关系。

其实,在「堆叠构造世界」中,假设从显性世界的角度往看,一小我在干事的时候,决定那件事走向的,存在着两个主体。

第一个主体是干事的人,第二个主体是被做的那件事背后的道。

当干事的人用「第一套心智系统」往干事的时候,那件事的「道的原来」就会发作偏转。而当干事的人回回「第二套心智系统」来干事的时候,那件事的道也会回回「道的原来」。

在那章中,「足」表达的是回回「第二套心智系统」,「定」表达的就是回回「道的原来」。

那就是「亦」字在那里表达的意思。「谷」与「道」的对称、同步的关系。

把那个意思搞大白了,我们可能也能晓得那个「夫」字,在甲骨文中是个什么字形了,在甲骨文中有好几个「夫」字,有些被如今误读为「天」字。请看下图:

上图那个甲骨文字,就是「夫亦□智足」的「夫」字,是显性世界回回到隐性世界,与之在道中同步的象形。

所以,那句完全的句子应该是「夫亦之智足」,是前一句「谷貞之以亡名之濁」的成果,人回回「第二套心智系统」,事也回回「道的原来」。

从那段话,我们能对老子意识中的「道」有一个更生动的熟悉,「道」并非稳定的,而是跟着干事之人所用的心智系统而发作偏转、偏离。

所以,从那个角度来说,实正决定一小我命运的,是那小我对本身心智系统的抉择,不转换心智系统,就想改动命运,那都是在瞎折腾。

5、「□而□□」的内涵

把后面句子的意思都搞清晰了,「□而□□」中的缺字我们根本上能够揣度出来了。

「而」字的前后,必然与后面句子的构造一致,是干事者的心智系统与被干事,所以,前一个「□」字,应该是前句的「肰」字,后两个「□」字应该是第六章中的「亡為」二字。

因而,「□而□□」应该是「肰而亡為」。

三、「智【】以朿,萬勿□自定」的內涵

颠末上面的阐发,最初一段中的脱文以及缺字都已经很明白了。

那句完全的句子是「智濁以朿,萬勿之自定」,意思是干事的人的心智系統从「第一套心智系统」(朿:意识往外冲),通过感知内在本身,转换到了「第二套心智系统」,所做的工作背后的道也会回回「道的原来」。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