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王家坊村驻过济南“知青”

访客2023-12-03 06:26:3312

做者:王河北

1975年12月12日,俺的老家——禹城市马官屯公社王家坊(王坊)村,来了一群“不速之客”,看年龄都在20岁摆布,穿戴妆扮和俺村那些补钉摞补钉的青年男女判然不同,有点儿像“洋学生”,比力时髦,大都人长得细皮嫩肉,不像农村庄户人家的孩子人人皮肤粗拙。他们说话文文绉绉挺客气,一看就是些有文化、有常识、有程度的那种。其时,关于俺村那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土包子”来讲,那些人就是“星外来客”。

全村人对他们都充满了猎奇和喜好。通过伴同护送他们的指导介绍,村里人才晓得,那群人是城市青年,来自济南,是响应党中心、毛主席“常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来俺们村承受贫下中农再教导的,其名曰:“上山下乡常识青年”。

根据有关汗青材料记载,常识青年上山下乡时间是从1968年12月起头,不断到1978年10月完毕。通过查阅“常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段史料,才晓得昔时党中心和毛主席的“良苦专心”。之所以开展常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由其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布景决定的。为了尽快消弭“三大区别”,毛主席号召“常识青年到农村往,承受贫下中农再教导,很有需要”。之后,大量的城市常识青年大规模地分开城市,到最广阔的农村定居并参与农业消费劳动,即“插队落户”。

为了落实上级指示精神,做好插队知青的工做,其时有关知青的“插队”地点,也都是颠末认实筛查挑选的先辈村庄。其时的马官屯公社有40余个村庄,颠末层层挑选,频频研究考虑,此中四个村脱颖而出,有幸成为知青的插队点,那四个村别离是马官屯大队(曾经是马官屯公社驻地)、王家坊大队、郅辛大队、贾楼大队。

昔时,来王坊村承受再教导的“常识青年”,先后有三批,次要是来自济南国营织袜厂和济南国营织袋厂两个单元的职工。他(她)们多半是高中或初中结业刚进厂参与工做的青年工人。

昔时,第一批来俺村插队的常识青年时间是1975年12月12日,听村民们讲,其时是由两辆卡车送来的,村里敲锣打鼓,喊鞭放炮,举行了一个慎重的欢送仪式,护送的指导和村里的干部先后都发言,欢送常识青年上山下乡,负责带队的乔如林代表知青做了亮相发言。

其时总共来了十八名职工,此中男职工十人,女职工八人。第二批来的时间是1976年,共二十人。带队的负责人是王春英。第三批来的时间是1977年9月份,共二十人。三批总人数是五十八人。

俺弟弟昔时正在村子里读小学五年级,他的校长、班主任贾维杰教师是个爱憎清楚,耿直爱才的好教员,他领着小学的全体学生跟从公社及村里的指导参与了欢送常识青年进村的仪式。因为弟弟进修功效好,是典型的“学霸”,贾教师让弟弟率领着同窗们高唤标语“欢送常识青年上山下乡,承受贫下中农再教导”、“向常识青年进修,向常识青年致敬”。

其时,王家坊大队总生齿七百余人,共有四个消费队,插队知青分配人数是一队十五人,二队十五人,三队十四人,四队十四人。

“既来之,则安之”。为了做好知青安设工做,去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王家坊大队在村西南原工业区(村办企业),专门为知青建了独立的院落,先处理了住的问题。前后共修建两排平房。前排是十一间土房(用来盛杂物),后排是新盖的十一间高原则砖瓦房,用于住宿,每间房一般住两小我。后来,跟着人员的增加,每间房住到三小我。

紧接着,又处理了他们的日常生活问题。大队专门为知青成立了食堂,大队委员王希贵专门负责知青司务,社员王洪奎负责食堂做饭。其时的生活原则是半粗半细,比起村里的社员要高一些。大队指导想得比力周全,为了能包管知青用水,让专人打了井(其时称“红旗管”),又拿出大队西南约四亩地,让知青治理负责,用于种菜,以便自种自食。

为了称心知青体育磨练的需求,大队派木匠组专门为知青定造了篮球架,修建了篮球场,在两排房中间用砖和沙灰垒了一个乒乓球台子。说其实的,俺最早熟悉乒乓球,并对它产生兴致,仍是在知青住的大院里进修打乒乓球时才起头的。记得那时,俺和小伙伴儿们,操纵假期、周末休闲时间,短不了要到知青住的处所打一阵子乒乓球,有时候,知青也会指点俺们一二。

其时,根据上级要求,常识青年来农村是承受贫下中农再教导的,因而大队指导和小队干部对他们的要求也十分严厉,和其他社员没有两样,各人一块分工,一块干活,一块收工,绝不搞特殊化,实行同工同酬,整个劳动过程中,各人不怕苦,不怕累,几乎没有人偷懒耍滑,不分相互,有说有笑,互相撑持,相处和谐,每次都能顺利完成队里交给的使命。

插队知青邵爱芝,兢兢业业,食苦在前,任劳任怨,脏活重活夺着干,经常遭到指导和群寡的好评,因为表示凸起,被村里批准进党,成为知青进党第一人。

闲暇之余,知青也会积极参与体裁娱乐活动,那给单调的消费劳动,增添了很多生活乐趣。篮球场上,小伙们一争高低互不相让;小小乒乓球你来我往,友谊第一,角逐第二。读书看报增长常识,扩展视野,信步闲游自找乐趣。高唱革命歌曲鼓励斗志,吹奏乐器,陶冶情操。

要说昔时给俺们那些小伙伴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知青张得水。因为他长得个子高,英俊潇洒,脾气温存,特殊招人喜好,生成一副好嗓子,热爱唱红歌,属典型的男高音类型,唱功非常专业。张得水模仿李双江演唱的一首《闪闪的红星》插曲“小小竹排江中游”,能够用惟妙惟肖来描述。假设不见其人,只闻其声还实认为是李双江呢。为此也博得了“知青李双江”的佳誉。

那时候,张得水成了俺和小伙伴们心中的偶像。每到收工晚饭后的夜晚,俺们就像跟屁虫一样,张得水经常练声的处所,总少不了俺们那些小伙伴儿的身影,各人仿佛成为逃星族。

张银芳是分到王家坊四队的一名知青,他身段魁梧,性格开朗,特殊擅长口琴吹奏,他能吹奏良多乐曲。知青开展集体文娱活动,总少不了让他吹奏几曲……

曲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上级出台政策,知青起头陆续返城。来俺们村和其它村插队的知青也全数返回济南。

其时笔者因为年龄小,刚上初中,和来俺们村的知青接触较少,跟好多知青也不熟悉,更喊不上名字,关于他们做的那些事知之甚少,所以不克不及逐个描写他们的事迹。实是深表歉意和遗憾。

40多年过往了,昔时来王家坊插队的常识青年,都已接近古稀之年了吧,但是那段火红的革命年代,他们在王家坊村战天斗地的生活场景和激情燃烧的画面,却仍然记忆犹新,并将永久载进史册,成为一代知青和王家坊人的乡愁记忆!

被摘访人:王现法,原王家坊(王坊)村收部书记,现年71岁。

做者简介:

王河北,禹城人,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做家协会会员,禹城市做家协会会员、日常平凡喜好读书、上彀进修、摄影、旅游、喜好村史及民间故事的发掘与整理。文章散见《德州日报》、《德州晚报》、《禹城市报》报刊,《山东金穗文学》《鲁北文学》《德州》《禹城文萃》《禹城与禹文化》等杂志。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