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也空,阿谁也空,你还剩个什么?

访客2023-12-03 05:33:4611

在诸多释教典范中

《心经》能够称之为释教经论中最为

博大精深的一部典范

短短二百多个字

高度归纳综合了释教典范的精华

本期典范修学

就让我们陆续进修《心经》

《心经》

此段经文,论证“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空不成得。

在空性之中,一切都不成得(不成固执),所以经文在反显空性的根底上,陆续否认五蕴和十二处的实有。

此处底子企图,在于废除我执。

■关键词【眼耳鼻舌身意】

此即六根,区别于我们外在的六个感官,前五根是极其细微的存在,类似我们的视觉神经、听觉神经等,触碰前五尘(外境),产生取舍别离的感化。

意根为心理、思维活动的聚集,其自己也是物量和精神的聚集。

既然六根甚至极微,都是人缘和合,所以找不到一个实体为“我的”。

而我执的产生,无不是因为误认为我们能感知的内在均为实有。

无眼耳鼻舌身意,便是要清晰六根仍然是人缘假合。

■关键词【色声香味触法】

外境也是如斯,一切我们执取的、与前五根发作感化的外境,都是空的。

■关键词【界】

前面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加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以及所构成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综合为十八界。

十八界在所表示的感知感化上有所差别,但不异的是,十八界似乎确立了一个“我”的整体,让人觉得那个整体生命活动的存在是实在的。在此,经文均加以否认,现实是说: 以空性的立场而言,十八界均“不成靠”,要离于我执。

《心经》

此段经文,离于“十二人缘”的生起和还灭。

原来,十二人缘的流转,从人生现象上看,成为轮回存亡的可见轮回,打破不了那个轮回,也就世世代代不得解脱。而依般若,应该看到缘起背后的空性本相。

经文中的“尽”是灭除的意思。重视断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甚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括号中为一个整体。

所谓流转,即:无明到老死的轮回;是生命的轮回。

所谓还灭,即:无明灭绝,甚至老死灭绝;是生命的解脱。

而空性的超越之中,无所谓流转与还灭,因为流转与还灭,均为缘起的,均是“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

简单而言:轮回如梦一场,当你“醒来”之时,既知此梦不实,也知“梦中的醒来”也不实。最末,原来无梦,则无所谓陷进与醒来。

《心经》

此段经文,离于“四谛、实理、证果”自己的固执。

四谛做为释教根本教义,阐述苦之品种、苦的原因,除苦办法和除苦境域。

能看之智(智)和所证之理(得),也属于修行境域。

在那里,所谓的能证和所证,均是一切法的范围,均是假名安立,均不成固执。

在般若实相之中,理与智实现完美同一,二者自己就是不贰的。

所以“佛法的实义,于缘起性空中,四谛的自性不成得,会回四谛的更高理性,即无我空寂,也便是自性沉寂的灭谛。”

《心经》

此段经文,论述菩萨所证之果。

经文在那里,算是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世相,到四谛、十二人缘、所证之果,均空不成得,废除到极致,正显般若空性之下,一切万有了不成得。那是世出生避世间原来面目。

无所得,是一种废除的精神,一种绝对的伶俐,一种超越的妙用。

无所得,正显空的素质,是整体般若经所显示的不贰实理;无所得,即解脱。

未完待续

下期陆续走进《心经》

撰稿 | 妙元

摄影 | 光耀 熙全

责编 | 明月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