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

访客2023-12-01 19:22:5712

与阅读小说差别,我从没有如斯精致与认真地读完一本“游记”,我姑且把它定义为“游记”,但我更深深的晓得,那绝不是一本通俗的游记,它承载了一代人的回忆,更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复兴。

2020年,我第三次往长沙,曾路过湖南省人民政府,并在那里立足许久,冥冥中我似乎与那里有不解之缘。岳麓书院,阿谁我曾经往过两次的千年书院,弦歌不停,学脉延绵。他们都默契的与中国汗青上最负盛名的一所大学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络—西南结合大学。1937年10月,蒋梦麟、梅贻琦、金岳霖三位校长一路南下,率领北大、清华和南开学子落脚长沙。至此,长沙临大成立。三校学子游历岳麓,走遍衡山。1938年2月,学校被迫西迁昆明,长沙临大仅有5个月的生命周期,便从此磨灭在汗青的长河中。

我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读完纪录片导演杨潇的《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觅觅西南联大》,全书49万字,682页。在没有读那本书之前,我对西南结合大学的认知仅停留在十分浅近的晓得,三校合一,一路到达昆明,如今是云南师范大学罢了。而我不晓得的是闻一多也是路上,路上的师生在用阿谁时代用更好思惟领略1937-1938年抗日战争发作时的中国。

1937年12月,还在长沙的学子听到了南京城发作的一切,是弃学从戎、实业救国仍是用常识武拆本身的思维,差别的人做出了差别的抉择。我钦佩于他们每小我做出的所有决定,也能想到那时的他们对国度的热爱和身份的高度认同。国度沦亡了,那片地盘上所有的人民只能是漏网之鱼。我更钦佩于那三位校长,他们深深地被学生的行为冲动,照旧为保家卫国的学生保留学籍、发放补贴。

汗青老是前进的,我不克不及用现代的目光往对待其时的事务。1939年3月,蒋介石在全国教导大会上的那段讲话让我不由肃然起敬,他说:“我们不克不及因为战时,就把现代青年,无前提的从教室、尝试室、研究室里赶出来,送到另一个境遇里,无抉择、无目标地往做应急的工做。我们那一战,一方面是争取民族保存,一方面就要于此期间中革新我们的民族,复兴我们的国度,所有我们教导上的着眼点,不只在战时,还应当看到战后,我们要估量到我们的国度要成为一个现代的国度,那么我们国民的智识才能应该进步到如何的水准。”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存亡存亡的时刻,上层照旧能看到在人民中开展教导对一个国度的久远意义,不由让人慨叹良多。

西南联大西迁时改名为湘黔滇游览团,他们一路摸索,笔录所到之处苍生生活,他们用肉眼看察中国人的生活百态,体谅差别民族的处世哲学,他们笔录,他们根究,那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游览,是体察民生一次深入调研,那些无不为西南联大的巨匠辈出找到了更好的谜底。

一个纪录片导演,重走那段旅程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量。我也能想象到他想用那种体例致敬那一代人,他用最接地气的体例缅怀那些为那个国度教导事业做出摸索的先行。他被一种责任感所驱动,68天1600公里,心里拆的是300论理学生和11名传授,他沿着徐霞客、林则徐的道路一路前行,走过了湖南桃花源,走近了全国独一新疆以外的维吾尔族聚集村。他走过了黔东南,看到了苗族的生活形态。他走进昆明,看到了富贵世界与西南的浩荡差别。他与白叟沟通,与路人闲聊,向妇孺问路,一路品尝本地美食,点滴中体味80多年前那次看似平平的路程所留下的点点陈迹。

每到一处,都从湘黔滇游览团日志中的笔录与当下的时代变迁重逢,他引经据典,从古代而来,从现代走出,似乎和过往的人们在不异的维度对话,一交一谈中,体味那段汗青与现实的纠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行于至善。我想,西南联大在过往那么久还被后人所铭刻,绝不是因为仅仅只要巨匠,也必然不是仅仅因为此次三校合一的路程,更大意义上它保留了中国将来教导事业开展的赓续。它通过一次游览,实现了教导的最后的意义。

各人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我羡慕杨潇有如许一次履历,也再次翻看了他做客窦文涛节目标视频,其时对他良多内容的不睬解,如今逐步清晰。他把书里的内容印刻在大脑中,再通过行走往充分,不竭和人扳谈,实现了完美的交融,知行合一。也突然想起往年看过刘子超的游记《失落的卫星》,他走遍中亚五国,从阿拉山口到阿拉木图,再到撒马尔罕,一路觅觅中亚差别国家的文化。当他回到起点阿拉山口,回首死后的哈萨克斯坦,他在根究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就像《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觅觅西南联大》那本书一样,最初也在审阅那个全人类的配合话题。就像书中最初冯友兰说的一样:人生的整个,并非人生中的事,而是天然界中的事,是无所谓有目标的或无目标的。但那“没有意义”,其实不等于不值得过,因为自己便是目标,并非手段。

或许当我哪天再次翻看那本书的时候,我照旧会被那一段段路程所吸引,照旧会等待下一个节点的故事,照旧会被那些描述所冲动。下次再往长沙,照旧会在圣经学院的原址立足守看,站在“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的牌匾旁,远眺岳麓山,照旧感悟那段汗青过往所带给我的根究。也会在不经意间,在路上,在与人扳谈中,在行走中,在垂头食面时,在仰看天空时,在见证生命的降生和灭亡的静美时,根究人生命的意义,事实是什么。

本文做者:李科,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2008届校友,现供职于克拉玛依市税务局。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