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的《春愁》的写于哪一年

访客2023-11-30 14:47:4129

  此诗写于1896年4月 17日。

1895年4月 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公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那首诗做于1896年春,即《马关公约》签定一年后。诗人痛定思痛,抒发了强烈的爱国密意。

  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妙的季节,草绿林青,百花斗丽,连春山也显得非分特别妩媚。但诗报酬什么觉得春愁难以排遣,以致勉强地旁观春山也毫无兴致呢?那是因为诗人始末未能忘记去年春天发作的那件令人切齿痛恨的往事。台湾本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诗人生于斯、长于斯,想不到满清卖国政府竟将它割让给了日本。

  那是对台湾人民的无耻出卖,也是台湾人民的奇耻大辱。回想起那一触目惊心的惨剧,诗人怎能不愁情满怀、怆然泪下呢?“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吴乔《围炉诗话》)此时诗人被迫分开故土,看见大陆的春山,联想起故土台湾的青山绿水——那片被日寇侵犯的地盘,天然触景伤怀了。

  春愁难遣,看山落泪,正表示了诗人对祖国和故土山川的热爱。末两句诗中,诗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台湾被割让时,四百万台湾人民同声痛哭,俯地悲啼的情景。那一催人泪下的情景生动地表白了全体台湾人民是热爱祖国的,台湾是伟大祖国不成朋分的一部门。从那一角度讲,那首诗明显地表现了其时的时代精神,又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那首诗,语言华而不实,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那次要是因为诗人与本身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路。“动人心者,莫先乎情。”那首诗的动听,次要是因为它实在而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感情和心声。

所以说四百万人统一哭!。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