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向着阜阳最北端…

访客2023-11-29 19:29:0211

工具南北中

你在阜阳最哪端?

前段时间

阜阳“政能量”工做室带着各人

在阜阳最东端

焦岗湖泛船

在阜阳最西端

一步跨两省

在阜阳最南端

洪河畔吹风

今天

咱们就往阜阳最北端

桑营听琴书

一家三姓桑唐营

从阜阳市区沿105国道一路向北,约87公里车程就到了太和县桑营镇。

上世纪80年代老房子

那里是阜阳的北大门,北邻河南省郸城县,东北与亳州市谯城区淝河镇一桥之隔。在那儿,“一脚跨两省,鸡喊听三县”。

在桑营镇西约4公里的桑营村唐老庄,有一座唐孤堆,本地传说是“宋王悬棺墓”。那里东临黑茨河收流奇迹河,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本地在文物普查时曾摘集到绳纹灰陶片。

唐孤堆遗址

2011年11月,唐孤堆列进县级文保单元。

“桑营以前喊桑唐营,有桑、唐两个大姓,其实那里的桑、唐、王姓是一家。”本年85岁的唐洪志是桑营中学退休教师。据他介绍,他们的祖先洪武初年从山东枣连庄迁居桑营,根据其时的政策,一世祖唐彦昭、唐彦明、唐彦初三兄弟不克不及住在一路,于是老迈改名王彦昭、老二改名桑彦明,“名正言顺”地和老三在唐孤堆南侧住了下来,后来那个处所就成了唐老庄。

再后来,生齿越来越多,唐孤堆周边相继呈现了唐新庄、唐瓦门楼、小唐庄,生齿约4000人,每年正月十六都在唐孤堆举行庙会。

“唐孤堆以前很大,西边的孤堆坑还有水。”唐洪志1954年小学结业时,全校上百名师生在唐孤堆上开大会,只能占一个东北角。

唐孤堆遗址

1958年稻改,村里在唐孤堆上盖了三间土坯房看庄稼,方圆五里都看得清晰。

阜阳最北天齐庙

在间隔桑营集贸市场西南约5公里的天齐村,有一座供奉东岳天齐大帝黄飞虎的“玄无邪武祖师庙”,大约始建于隋唐期间,因靠近刘姓村庄别名“刘天齐庙”。从院内保留的石碑来看,清末民初那里的香火十分茂盛,鹿邑、亳州、太和等地的读书人曾为刘天齐庙撰文。

天齐庙

“刘天齐庙东边就是从商丘到信阳的回信公路,解放后改为老105国道。”本年78岁的墨存铎是天齐小学退休教师,多年来不断努力于本地文史材料的搜集与整理。

刘天齐庙本来有50多块碑刻散落在周边村庄,1958年建立倪邱黑茨河大桥用了一部门,后来烧石灰损坏一部门,存世的8块石碑如今全数都搜集到庙里来,供旅客参看。

据墨存铎回忆,解放前的刘天齐庙有“一进庙院,昂首看看,工具廊坊,三间大殿”的说法,后面还有两层土楼。解放后,那里成为天齐小学所在地,如今那里还保留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建造的瓦房校舍,教室前后油漆的黑板至今保留无缺。

天齐庙残碑

墨存铎说,2000年以后,教导部分撤销了天齐小学教学点,本地群寡恢复了刘天齐庙,每年三月二十八是黄飞虎的生日,方圆十里的群寡都要来赶庙会、购置耕具。

留住皖北四合院

“碧树春滋雨,红花香送风”“励志创家业,尽量展宏图”……那种镶嵌在大门两侧的对联,在桑营镇贾李村比力常见。变革开放后,跟着收进程度的不竭进步,皖北农村掀起了第一轮建房热潮,贾李村安庙天然庄现存的78套砖瓦四合院就是其时的产品。

上世纪80年代老房子

那里邻接105国道,1989年规划的四合院坐北朝南,三间正房、工具配房,边户的大门开在工具,中间户的大门开在正南。每年炎天,家家户户的过道里都摆着用绳索攀成的软床,次要用来纳凉,类似南方家庭的春凳。

上世纪80年代老房子

“我就是在那里长大的,也是在那里结的婚,家家户户砖瓦房、四合院,如今看来很合适父辈们养老。”在太和县城管局工做的贾华彬说,坐北朝南的三间瓦房,每次回来,他们一家都住在西屋。

上世纪80年代老房子

“我们家三间正房、四间配房,其时盖的时候花了2000多块钱,包罗420块钱手工费。”贾华彬的父亲贾国安是那条小巷的巷长,他喜好栽花种草,屋里屋外拾掇得很停当。堂屋的水泥地33年仍然黑亮光洁,长椅上钉的竹条像玉石一样温润,大方桌上晾着刚蒸好的手工馒头,预备让儿子带到太和往食。

老房子内景

一唱一和琴书情

“杨柳依依碧波汉,慢吞吞飘过一只船船……”薄暮时分,桑营镇文化站响起了琴书的唱腔,本来那是本地的民间艺人正在排演节目。

那里间隔亳州市区37公里、间隔太和城区47公里,集镇北头就是谯城区淝河镇集贸市场,群寡文化生活与亳州、商丘附近,主唱伴唱一唱一和,吐字回音接近河南、山东方言。

琴书

本年67岁的丰含林家住桑营镇丰李村,12岁拜师学艺,是县级非遗洪山琴书的代表性传承人。他擅长扬琴、二胡、京胡、坠胡,还能伴唱,桑营、洪山两乡镇的琴书艺人根本上都是他的学生。

只见他架起二郎腿,用便宜的软工吹奏京胡,每一段伴奏最初都要发出连续串颗粒状的顿音。“师傅教的时候,就说是百鸟朝凤模仿马鹩子喊,那些年在太和表演都没有跟我重样的。”丰含林说。

唱豫剧

据考证,清朝末年,山东曹州民间艺人南下逃荒,把琴书带到了皖北。解放前,琴书次要表示汗青公案、婚姻恋爱题材,代表曲目有《刘公案》《王天宝下苏州》《金钱记》等,听书被本地人称做“悲伤人听悲伤曲,断肠人恋断肠声”。

解放后,琴书的创做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反映农村生活浩荡变迁的做品成为支流,如《退彩礼》《清廉石》等。

本年59岁的刘玉爱年轻时经常与丰含林在桑营、洪山一带同伴表演,脚印遍及太和县北部乡镇。 他们在一路协做40多年时间,一个眼神、一个动做就能调动现场气氛,诙谐诙谐的表演风气深受群寡喜欢。

琴书

“以前的消费队到了农闲就请我们唱传统大部书,一部书起码要唱三五天,长的要唱半个月。”刘玉爱说,唱琴书是个苦营生,一般人都受不了那份功,能对峙到如今更不随便。那十多年唱的都是小段子,围绕一个主题编排唱腔唱词,非常钟八分钟讲一个故事,比传统大部书乖巧,十分合适舞台表演。

琴书

分开桑营已是薄暮时分,琴书的旋律还在耳畔回响,往返阜亳两地的车辆在105国道上川流不息。

千百年来,南北文化在那里碰碰交融、落地生根,孕育出本地特有的风土着土偶情,所见所闻让人感应多少安慰,又平添多少乡愁。

出品|阜阳“政能量”工做室

文字|记者 尚原野 通信员 史浩然

图片| 穆可亮

编纂 |吕艳萍

统筹|张凯培 唐中国

监造|王珊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